黃宗羲,字太衝,號梨洲,因曾建書屋“續鈔堂”於餘姚南雷裏,後人尊稱他為南雷先生。1610年出生於浙江餘姚黃竹浦一個官僚地主家庭。父親黃尊素進士出身,明朝天啟年間禦史,是著名的東林黨人。他鐵骨錚錚,剛正不阿,在同閹黨的鬥爭中慘遭殺害,對黃宗羲的成長產生了重大影響。
黃宗羲幼年好學,不喜章句之學與八股文,對諸子百家、曆史典籍卻情有獨鍾。母親為此焦慮不安,父親卻認為開卷有益,讓他自由發展。13歲時,黃宗羲考中秀才,隨即跟父親進京,耳聞目睹東林黨人所作所為,“盡知朝局清流濁流”,對閹黨懷有強烈的仇恨。楊漣、左光鬥冤獄發生,黃尊素為此彈劾閹黨首領魏忠賢,被削籍南歸。1626年3月,黃尊素和東林領袖高攀龍等7人先後被特務錦衣校尉逮捕,臨別囑黃宗羲師從同鄉學者劉宗周。黃宗羲回到故鄉,發奮讀書,兩年時間,把家中二十一史等書籍全部精讀一遍,學業上大有長進。
1627年,黃尊素在京遇難。第二年,祖父病死家中。黃宗羲遂決計北上京城替父報仇。他寫好申冤文稿,隨身藏有一把鋒利的鐵錐,隻身趕赴北京。這時,崇禎皇帝已經即位,魏忠賢伏誅,閹黨凶焰暫時收斂。黃宗羲大膽上書,為父鳴冤,先後在公庭上和獄門口,用鐵錐擊傷閹黨許顯純、李實,拔下崔應元的胡須,與天啟年間死難忠臣的後裔在詔獄中門設祭,哭聲響徹宮廷。黃宗羲因此名聞天下,已然成為東林子弟領袖。
從京師回到家鄉,黃宗羲遵從父親遺囑,去劉宗周創辦的紹興證人書院讀書。在劉宗周的指導下,黃宗羲折節厲學,遍讀十三經、二十一史、明十三朝實錄及諸子百家,這使他在天文曆史、地理、律曆、象數、算學、佛教、道學等方麵都有極深的造詣,為他成為一代碩儒奠定了深厚的學術基礎。
20歲時,黃宗羲在南京參加複社。複社前身是知識分子為準備科舉考試以文會友的文社,1629年由太倉人張溥、張采集合江北匡社、中州端社、鬆江幾社、萊陽邑社、浙東超社、浙西應社而建立。建社之初,即以“重氣節,輕生死,嚴操守,辨是非”為宗旨。黃宗羲加入這個社團不久,被公推為主要負責人之一。與此同時,閹黨餘孽阮大铖在崇禎皇帝的縱容下,死灰複燃,在南京成立“中江社”和“群眾”兩個社團組織。黃宗羲與東林後裔、複社名士140多人,聯合發出《南都防亂公揭》,揭露阮大铖的陰謀活動,迫使阮大铖暫時收斂劣行。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吊死煤山,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權。阮大铖、馬士英等閹黨借擁戴之功再次得勢。阮大铖上疏說:“東林老奸如蝗蟲般遮住明日,複社小醜像蝻蟲般在田間亂竄。蝗蟲是現實之災,蝻蟲是將來之禍,應該立即一網打盡。”於是編寫《蝗蝻錄》,列黑名單,謀興大獄。黃宗羲因此在南京被捕,後因延期提審,清兵又攻下南京,他才僥幸脫險返回浙江。
清兵入關後,劉宗周避居山間,嚴詞拒絕清政府的勸降,絕食13天壯烈殉國。恩師的崇高民族氣節給黃宗羲以莫大的鞭策,他毅然變賣全部家產,與兩個弟弟在浙江餘姚黃竹浦組成幾百人的抗清義軍“黃氏世忠營”,從此開始了長達八年的抗清武裝鬥爭。在這八年中,黃宗羲在南明小朝廷先後任兵部職方司主事、監察禦史、左副都禦史等職,籌謀策劃,呼號奔走,其艱難困苦誠如其自述所說:“自北兵南下,懸書購餘者二,名捕者一,守圍城者一,以謀反告訐者二三,絕氣沙者一晝夜,其他連染邏哨之所及,無歲無之,可謂瀕於十死者矣。”然而由於南明諸政權腐敗無能,無所作為,抗清鬥爭終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