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任公的三段情事(2 / 2)

不久,一位好友前來拜訪梁啟超,婉勸梁娶一懂英文的女子做夫人,說這樣會給他的事業帶來極大的幫助。梁啟超沉思片刻,隨即言道:“我知道你說的是誰。我敬她愛她,也特別思念她,但是梁某已有妻子,昔時我曾與譚嗣同君創辦‘一夫一妻世界會’,我不能自食其言;再說我一顆頭顱早已被清廷懸以十萬之賞,連妻子都聚少散多,怎麼能再去連累人家一個好女子呢?”

他在理智上克製了自己,但內心深處的感情卻不能自欺。這期間,他陸續寫了24首情詩,以記敘對何蕙珍的讚美、思念和無奈之情,把對何蕙珍的深深愛慕融入詩篇之中,其中有一首這樣吟道:

頗愧年來負盛名,天涯到處有逢迎;

識荊說項尋常事,第一知己總讓卿。

後來,在梁啟超任民國司法總長時,何蕙珍女士又從檀島來北京,欲與之結秦晉之好。但梁啟超隻在總長的客廳裏招待何蕙珍,她隻好怏怏而返。李夫人病逝後,何女士也從檀島趕來,但梁啟超仍然婉辭。梁啟超的這一做法,對何蕙珍來說似乎有點薄情,以致何蕙珍的表姐夫、《京報》編輯梁秋水也責備梁啟超“連一頓飯也不留她吃”。

梁啟超對婚姻家庭的看重,是一貫的,對己如此,對人也如此。他對徐誌摩婚變的態度即可證明這一點。徐誌摩與妻子張幼儀離婚,與有夫之婦陸小曼戀愛,他極力反對。後出於無奈,梁啟超還是做了徐誌摩與陸小曼的證婚人(因為徐的父母也反對兒子與陸小曼結婚,提出,除非請到梁任公為證婚人,才許結婚),但在證婚詞上,梁啟超還是不留情麵地把徐誌摩和陸小曼狠狠訓責了一番。

李惠仙與梁啟超結婚時,還帶來了兩名丫鬟,一個叫阿好,一個叫王來喜,王來喜即王桂荃。阿好脾性不好,又不聽使喚,不久便被梁家趕出了家門。而王桂荃則聰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婦的喜歡,家中事務甚至財政都由她掌管。1903年她成為梁啟超的側室。

對王夫人,梁啟超雖不像對結發夫人李惠仙那樣恩愛有加,但也是尊重的。對於這樁婚事,大概是考慮到有悖一夫一妻製的主張,梁啟超從不張揚,盡量諱避。他在信中提到王夫人時,多稱“王姑娘”“三姨”或稱“來喜”。隻是在1924年,李惠仙病重,王桂荃又懷上小兒子思禮,適值臨產時,梁啟超在寫給好友蹇季常的信中,首用“小妾”之稱。但是,幾乎是所有的梁啟超的孩子,對王桂荃的感情都非常深,他們管李惠仙叫媽,管王桂荃叫娘。

梁思成後來回憶他小時候的一件事時說,有一次他考試成績不好,李惠仙氣急了,用雞毛撣子捆上鐵絲抽他。王桂荃嚇壞了,她一把把梁思成摟到懷裏,用身子護著他。當時李惠仙還在火頭上,收不住手,雞毛撣子一下下地抽在了王桂荃的身上。事情過後,王桂荃拉住梁思成,用很溫和、很樸素的話教育他,讓他好好讀書。

在複雜的政治激流中,梁啟超的思想經曆了巨大的轉變,他頭腦中描繪的政治藍圖也由君主立憲製完全轉變為民主共和製。1915年袁世凱複辟後,他又站出來反對帝製。梁啟超始終追隨著時代的步伐,肩負起天下興亡的重任。而使他始終無後顧之憂的,則是在他背後默默支持他的兩位夫人。在李惠仙、梁啟超去世後,留給了王桂荃九個孩子。在這之後的歲月裏,王桂荃一人照顧全家上下,梁家的孩子們,從王桂荃的身上學到了更多的勤奮。

1968年,85歲的王桂荃,在文化大革命中與孩子們四散分離,最後在一間陰暗的小屋中與世長辭。

梁家的子女們,在香山梁啟超與李惠仙的合葬墓旁種下了一棵母親樹,立碑紀念這位培育了數名棟梁之才的平凡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