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跟運河發生關係的LOFT49號(2 / 2)

最早入駐LOFT49號的藝術家和設計家,有一些就是杭州草根,比如說攝影家潘傑和設計家孫雲。都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但真正接地氣的本土和尚卻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正是他們的推動和努力,讓一個舊廠區成了杭州的一個新地標。

知道潘傑的名字大概是在20年前了,那時他搞藝術攝影,工作單位是在杭州飯店,即今天的香格裏拉飯店,他的父親是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的攝影老師,潘老師時常要去暗房衝照片,而他衝的照片中,就有不少是潘傑拍的。那個時候杭州的藝術攝影已經興起,杭州人的聰明才智在拍照片和畫畫等方麵是特別出眾的,當然不少人搞著搞著就搞進影樓裏去了。我記得潘傑跟做印象畫廊的人最早是一起開過一家叫藍鳥攝影的店,大約在現在的杭十四中附近。90年代中期,有一部表現青年攝影家的故事片叫《感光時代》,裏麵用的一張黑白攝影的作品,就是潘傑的作品,我甚至覺得男主人公跟潘傑長得也頗像。後來潘傑跟名模陳娟紅、胡兵等合作拍過不少佳作,也許從那時起,他開始向商業攝影轉了。

現在回過頭去看,你最早做憤青或藝術青年還是容易的,但如果一輩子都“憤”和“藝”,那就有問題而且也很難做到,所以潘傑就跨過了這道坎。實際上杭州人的藝術細胞一旦跟商業結合起來,成功的例子還是比比皆是,這可能跟杭州這座城市的氣質頗為相近吧。要鬧轟轟烈烈的革命,在杭州是有點困難的,因為西湖那麼美,即使天天吃黴幹菜,革命的動力也還是不夠大,但如果要說改良和創意,那在杭州就是得天獨厚的了,當然也一定會有人反駁我這種觀點,當年反清複明時,不也有仁人誌士躲在白雲庵等地進行革命活動,他們也一定看到美麗的西湖了,但腳步並沒有挪不開去呀。最近的報道稱潘傑也在做慈善,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的信號。

孫雲曾是浙江衛視的一名美工,這是體製內的叫法。在體製內你就隻能成為一名美工,或者說一名最出色最優秀的美工,但也僅此而已。在很多時候,走出體製便天地大開,孫雲後來就不隻是舞台美工這樣一種身份了,他作為一名設計師,涉及建築、家裝、工業等,幾乎是全方位的發展。我在另一文中曾經提及,他和妻子東方月在龍塢大清穀曾有一場子叫“三畝地”,“三畝地”的說法來自於——有田二三畝、房舍四五間、貓狗六七隻、雞鴨八九十……這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是驚為天人了。現在孫雲的品牌店“對話框”已經開始遍地開花了,它賣的就是一些手工作品,比如木工作品,一些小雜貨,但一旦你的眼睛看過那些東西,特別是女孩子,那是肯定不會空手而歸的。為什麼,因為太有情調了。世界如此之大,你還有什麼可玩呢,那就玩個調調吧。實際上孫雲的一項“本行”是做室內設計,但他卻是一個喜歡混搭的人。不務正業,恰恰能設計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作品來,這就叫創意。古人講看山不似山、看水不似水是一種境界,看山又似山、看水又似水又是一種境界,而照我的理解,看什麼做什麼都在似和不似之間,這更是一種境界,做手工做設計是很需要這種境界的,因為木頭就是木頭,竹子就是竹子,但是你最後出來的作品,可能遠遠大於木頭和竹子。

在LOFT49號,那些工作室都有點讓人流連忘返的。我不能說去參觀,就是隨便一逛,或者怯怯地一望,覺得特別有意思,這種意思最大的感覺是有混搭的效果,比如那些車間流水線或者機床什麼的,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下來,比如一個大齒輪,一旦放在工作室裏,它便好像有了生命和藝術。再一個感覺是空間特別大,以前的設計工作室,包括寫字樓裏,哪怕CEO的辦公室也不過爾爾,而在這麼碩大的車間裏,那你要再搭出個空中樓閣來也是可以的。空中樓閣,這本身就符合LOFT的本義,這就是創意啊。

由於這運河邊LOFT49號的引領作用,作為老工業基地的拱墅一帶,創意之風到處開花結果。一聽蜜桃這樣的名字,都會忍不住進去坐坐。在運河沿岸,這樣有意思的地方是比比皆是了。所以,如果你錯過了西湖和西溪,那沒有關係,跟運河發生關係說不定會更接地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