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開在鬧市區,俞宸亭還有一個想法:大隱隱於市。想爭取到上千平方米的麵積,然後開一個類似於台灣誠品書店這樣的書局;打算開在孩兒巷,賣桐蔭堂設計出品的書籍和文化用品等。
更為難得的是,桐蔭堂還做起了文化下鄉。到遂昌、建德、淳安、臨安和餘杭的鄉村中心小學去授課,他們跟杭州市作家協會聯手,不僅送講座下鄉,還送書下鄉,送文具下鄉,這實實在在受到了當地師生的歡迎,因為老師不僅給孩子們講課輔導寫作,同時又把學生們的優秀作文推薦給相關的報紙雜誌發表,這就完全是一石二鳥或三鳥了。
因為公益,所以美麗;因為桐蔭堂,所以陽光更燦爛樹木更蔥鬱。
當然,一個文化公司光是做公益還是不行的,文化文化,當然是講文而化之,這就是文化的社會效益,然而作為一個公司,你怎麼運轉怎麼養家糊口,這都是問題,所以在輸出智力和創意的同時,還得有經濟的回報和盈利,這樣才能保持公司的良性運轉並獲得越來越好的口碑。
這個時候的俞宸亭拿出了看家本領,也就是她的核心競爭力,就是關於城市(鄉村)建設方麵的策劃,即涉及城市形象品牌策劃,而這又恰好跟當今中國發展的大氛圍是不謀而合的。俞宸亭認為除了做文化的雜家,更重要的是,你還得是專家,得有你的拳頭產品。這不,成績單也拿來出來了,15萬字、圖文並茂的《杭州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實施建設——以富陽為例》。而這樣的調查報告和規劃設計,他們已經完成並著力在做的就有:《打造體育場路文化產業集聚帶》、《遂昌推進城市化進程可行性報告》、《杭州中國絲綢城北門園林景觀改造設計》、《武林新語》、《紅色王馬 美麗家園》、《溫嶺石塘旅遊宣傳畫冊》、《西山旅遊畫冊》,等等。
這些創意策劃不僅涵蓋了城市和鄉村,還涉及街道和社區,即真正做到了眼睛朝下,立足當下,這大概也是俞宸亭的桐蔭堂比較草根的地方,即穿旗袍的女作家不僅要出入講堂,更要深入到百姓灶堂,隻有一開始做大公司不屑做或不能做的事情,桐蔭堂才能做到鳳棲梧桐、雛音清越。而公司成立一年多的時間,除了拿出前麵所提及的創意策劃報告之外,他們更是推出了公開出版物,且又是跟杭州地脈文化密切相關的,如《煙柳運河一脈清》、《穿花泄月繞城來》、《河道詩詞楹聯選粹》、《杭州市社科知識普及讀本——禮儀篇》等,可謂成果豐碩。
我記得俞宸亭曾出版個人散文集《亦閑集》,當時一聽書名就感覺老派了一點,現在聽說她又要出版家庭合集《亦鬧集》,因為她的兩個寶貝兒子好玩會鬧。如果拿這兩個書名來比喻桐蔭堂的狀態,我想恐怕也是恰當的吧,因為一家文化創意公司,既要能閑得下來,也要能鬧得起來,所以這便是:亦閑亦鬧桐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