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十多年前,朱德庸偕夫人第一次來杭州,報社在樓外樓請他吃飯,飯後夜遊西湖。當時給我的一個印象是,他們這對賢伉儷非常婦唱夫隨。漫畫家似乎很會打趣自己,聲稱自己一切都聽夫人的,不過這也是事出有因,好像他們夫婦曾經是同事,夫人有沒有做伯樂倒不知道。一個男人的智慧和幽默,在朱德庸身上完全體現出來了,因為敢於自嘲的,往往內心很強大。
後來,陳好憑借朱德庸漫畫改編的電視劇《粉紅女郎》而走紅,而劉若英則以“結婚狂”的形象而為大眾熟知。朱德庸的厲害之處在於,他以看似平和的視角表現當下上班族的種種困惑,充滿溫情的自嘲。
關於西溪,朱德庸說:我就是要這樣的感覺,很純粹的感覺,很有回味生態的味道,在西溪,劃著船,我的靈感就這麼來了。
蔡誌忠:他說他將終老於此
曾聽到過這樣一種議論,說有的人在台灣已經沒有作品影響力了,但到了大陸這邊卻成了搶手貨和座上賓,尤其在杭州,待客之道是很客氣的。
這指的是蔡誌忠嗎?
其實在我們青春期的時候,就讀到了蔡誌忠有關莊子老子的漫畫,這種輕鬆的讀本對我們了解一點國學的皮毛是大有好處的,即他用漫畫的形式,將國學入門的門檻降到了最低點,在蔡誌忠的筆下,隻需寥寥幾筆,人物形象便栩栩如生,而且那些漫畫讀本的巧妙之處在於,用形象說話,他並不具體解釋“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他知道自己隻是個漫畫家,長處在哪裏。
2013年6月,我的同事去西溪訪他,相談甚歡,蔡先生自曝以前從未說過的事,比如他說他一歲就讀《聖經》,兩歲信天主教……這個你可以信,因為那是父母幫他完成的。但他說4歲就決定要終身畫漫畫了,後來有報載是4歲半即在考慮今後做什麼了,這可見天賦異稟,但再怎麼的天賦,還是要靠勤奮,他說他每天淩晨1點鍾起床,工作十幾個小時後再睡覺,而且隻喝咖啡吃半根香蕉,他說吃飽了就沒有靈感了。蔡誌忠至今已出版超過300本漫畫書,版權賣至45個國家……蔡先生說人掙錢要趁早;說他這輩子最得意的,是從未做過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人生每一步都追隨內心;蔡先生如今六十有五,幾乎有一半時間待在西溪,在好多場合說過自己是“生在台灣,死於杭州”這樣的話,他說自己行將離世時,一定會開個大Party,限額60人參加……
不知這是不是電影《非誠勿擾2》的情節?
賴聲川:在市場和藝術之間做著小小的平衡
最早知道賴聲川是因為林青霞,林青霞出演過電影《暗戀桃花源》的女一號,這也是賴聲川創作的為數極少的電影作品。
我看這部電影還是VCD時代。差不到要20年之後,同名話劇在紅星文化劇院上演時,黃磊等演員會偶用一兩句杭州話來回應杭州市場。極聰明的賴聲川在市場和藝術之間做著小小的平衡,所以我們可以理解,他為什麼要邀請謝娜這樣的女主持人來演話劇,因為觀眾充滿期待,我們想看到謝娜,但又想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謝娜。
如果對台灣的流行文化稍作了解便可知道,賴聲川是和楊德昌、羅大佑同一撥的人,那時有一個專門用來概括電影現象的詞,叫作“新浪潮”,其實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文藝領域都刮起了一股新浪潮,不僅電影和話劇,也有詩歌小說和流行歌曲,所以那個年代產生了一批作家藝術家的,比如林懷民當時就是一名作家,後來才去跳舞了;而賴聲川從那個時候起,就跟太太丁乃箏在一起做新話劇了。所以一批人要出來,那是擋也擋不住的,因為這是社會和時代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出來一些搞搞新意思的人,像羅大佑唱著《台北不是我的家》最後也到大陸發展,像侯孝賢以《童年往事》開創了華語新電影的篇章,而賴聲川就憑著《暗戀桃花源》讓大陸的話劇市場發生了一場革命。
這個革命不是孟京輝和張廣天式的,也自然不是北京人藝的那個路子,照我的理解,賴聲川話劇之所以受歡迎,跟朱德庸漫畫受都市白領的歡迎是一個道理。或許賴聲川隻是一個比較溫和的藝術家,他慣用一些混搭的方式來表現這個動蕩的社會,而且他永遠在推原創劇。還有一個長處是,他把在台灣市場上磨合了很久的一部部堪稱有生命力的劇,搬上大陸舞台,由此帶來的成功便也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