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陸遊(2)(1 / 3)

第二年春天,南宋中央官署六部之一的禮部複試在臨安舉行。陸遊滿懷信心地參加了這次考試。他覺得自己在這次考試中發揮得比上一次要好,對恢複失地、堅持抗金的主張論述得比較透徹。如果能夠取得功名,他就可以為國效力了。但事與願違,滿懷希望的陸遊又一次落榜了。原來陸遊這次考試的成績本來很好,名列榜首,但錄取名單上報後,秦檜一眼看到了陸遊的名字,這立刻觸動了他的舊恨,於是他公然把陸遊的名字劃掉了,而把自己的孫子秦塤列為第一名。

這件事給了陸遊很大的打擊,他不得不又回到山陰故裏。當時的陸遊“窮山讀兵書”,作好了未來報國殺敵的準備。

陸遊出頭之日終於到了。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死後,朝野人士紛紛議論邊疆大事,主張抗金;北方人民也盼望南宋政府早日收複失地。趙構在抗金輿論的壓力下,不得不暫時斥退投降派,起用抗戰派。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秋天,陸遊以恩蔭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時年34歲。主簿是地方縣級小官,掌簿書等事。第二年的秋天,陸遊改調福州決曹。決曹是管理刑法工作的,官階仍然與主簿相同。

宋代官吏任職期限一般為三年。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陸遊奉調回到臨安,擔任敕令所的刪定官。這種官職主要是編輯朝廷公布的法令,事務並不很繁忙。刪定官雖是小官,但到底是京官,接近廟堂,對於推動朝廷轉向抗金,有直接影響。因而陸遊非常重視這一官職。這時的陸遊還對宋高宗存有幻想,便開始言事。他希望宋高宗放棄妥協投降的政策,勵精圖治,加強中央集權,積蓄抗金力量。

陸遊來到臨安之後,結交朋友的範圍擴大了。他結交了許多愛國誌士,與國家民族共生死,他們相互勉勵,積極組織抗金力量。但他們的熱情不久便受到了打擊。紹興三十一年,陸遊被罷免官職,又一次回到山陰。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退位,把皇權交給自己的養子、年已36歲的趙昚,這就是宋孝宗。趙昚做皇帝後,第二年把年號改為“隆興”,表示要振興國家。趁金兵南侵潰敗,進行北伐,一舉收複失地。為此他驅逐了一批誤國投降的秦檜黨羽,並任命主戰將領張浚為樞密使,南宋政府一時又彌漫著濃厚的抗金氣氛。

在這時,陸遊也調到了樞密院擔任編修官。樞密院是南宋王朝的中央軍事領導機構。編修官的職責在名義上是編纂文件,實際上就相當於草擬文件的秘書。

宋孝宗認為陸遊很有才能,富有愛國熱情,又有政治遠見,於是特地賜給他進士出身,這時陸遊已經38歲。宋代以科舉選拔任用官員,對資曆看得很重,陸遊卻是破例以文章進用,擔任編類聖政所檢討官,修編《高宗聖政》及《實錄》。《高宗聖政》草創凡例二十條,多出陸遊手筆。這是陸遊第一次擔任史官。

南宋偏安以來,已有36年,統治階級腐化墮落,加上投降派長期得勢,紀律鬆弛。因而宋孝宗的某些改革詔令,在官吏和將帥中遇到很多阻撓。這一年十一月,陸遊為了爭取北伐的勝利,上書宋孝宗,首先提出了國家詔令的威信問題,要讓大小文武官員知道詔令不可怠慢,借以增強抗金力量。同時,陸遊勸諫孝宗“愛民”“恭儉”,減輕對人民的聚斂,改善人民的生活,以積蓄國力。

到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曾采納主戰派張浚的北伐意見,對敵反攻。張浚擔任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陸遊積極支持張浚北伐,提出了“熟講而緩行”的策略,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要打無準備的仗。對於北伐進軍的計劃,陸遊主張用兵要穩紮穩打,反對孤軍深入京東,糾正了張浚重兵深入京東的冒險想法。抗金最終失利,主和派又抬頭,孝宗起用秦檜餘黨湯思退為丞相,罷免了張浚。湯思退正式與金人議和,簽訂了“隆興和議”。

在這樣的情勢下,陸遊也受到投降勢力的排擠,隆興二年(1164年),離開臨安,調往鎮江府任通判。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陸遊雖然已調任鎮江通判,但還是以“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被罷免了官職。這年三月,年已42歲的陸遊,從南昌取道回鄉。

自從南昌免歸之後,陸遊在故鄉閑居了三年。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從前的侍禦史(宋代中央監察機關的長官)陳俊卿做了右丞相,他和陸遊在鎮江時就相識了,當時陳俊卿還在張浚幕府中的參讚軍事。隨張浚到鎮江時,陳俊卿經常住在陸遊的通判衙門裏。每次相見,他們都熱烈地討論抗金大業,陳俊卿得到右丞相任命後的第二年,陸遊也得到任用,被召用為四川夔州府通判。

陸遊在夔州任滿三年,恰好王炎來做四川宣撫使,邀請陸遊去做他的幕賓,擔任四川宣撫使公署幹辦公事,並兼任檢法官。王炎是一個主戰派的人物,才能出眾,西北一帶的軍力、財力和人力都集中在他手裏。陸遊把他比做蕭何、裴度,期望他能完成恢複中原的大業。

當時,四川宣撫使的行政辦公地點設在興元府南鄭縣(今陝西漢中)。這裏是西北的抗金前哨,在地理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軍隊駐防在這裏,北麵能夠掌握關中地區,南麵容易保障蜀中的安全,西麵可以控製秦州一帶,東麵又能直達襄陽。因此,這裏不僅成為宋金必爭之地,而且也是恢複中原的一個根據地。陸遊到南鄭前線軍事機關供職,想起早年立下的報國誌願終於可以實現了,心裏特別雀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