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陸遊(4)(1 / 2)

南宋時期尖銳激烈的民族矛盾鬥爭使陸遊走上了抗敵禦侮的愛國道路。他那“氣吞殘虜”的英雄氣概和永不衰退的愛國熱情,發於詩歌,長篇短詠,都能唱出那個時代最高亢的歌聲。他在青年時就寫下“平生萬裏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複守妻孥”的詩句。中年以後,更是“報國寸心堅如鐵”,在詩中唱出“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鏗有聲”和“報國計安出,滅胡心未休”這樣慷慨激昂的聲音。一直到晚年,陸遊仍然發出“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這樣的壯語,甚至還說過“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但是,由於南宋小朝廷屈膝求和,盡管陸遊懷著報國的決心,以戰死沙場為榮,而擺在他麵前的卻是“報國欲死無戰場”。雖有“一片丹心”,但無報國機會,而冷酷的現實使他受到壓抑,感到憤慨。因此,在陸遊所寫的那些鬥誌昂揚的愛國詩篇中,往往帶有蒼涼的色調,鳴響著悲愴的音弦,體現了他獨具的藝術個性。比如表現他那憤激心情的《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又如《夜泊水村》中所寫的:“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這些詩篇反映了陸遊愛國詩歌中所特有的悲壯、雄渾的藝術風格。再如《金錯刀行》:“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方。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千年史策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陸遊的“一片丹心”得不到報國的機會,年已50,依然“功名未立”,他隻好獨自一人提著寶刀,站在曠野上,顧望著八方荒遠的地方。“楚雖三戶能亡秦”,表現了詩人永不衰竭的為國雪恥的信念,也足以說明詩人一貫的抗戰氣概。這裏所表現的雖是個人的感情,但實際上概括了當時許多愛國誌士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詩人還常常通過夢境或幻想的激情來表達他的愛國情思。如“三更撫枕忽大叫,夢中奪得鬆亭關”以及“夢繞梁州古戰場”等等。這些詩篇不僅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而且是他愛國精神的一種深沉表現,這在當時的詩壇上是十分突出的。

作為一個愛國詩人,陸遊“憂國複憂民”,對於人民的苦難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的詩歌,很多都深刻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真實地反映了農民的悲慘生活與思想感情。比如,他在《三月二十五夜達旦不能寐》詩中寫道:“捶楚民方急,煙塵虜未平。一生那敢計,雪涕為時傾。”詩人夜不能寐,對人民所受的雙重痛苦,表現了深切的關注。在《農家歎》中,詩人更是真切地反映出農民所受的壓迫:“有山皆種麥,有水皆種粳。牛領瘡見骨,叱叱猶夜耕。竭力事本業,所願樂太平。門前誰剝啄?縣吏征租聲。一身入縣庭,日夜窮笞榜。人孰不憚死?自計無由生。還家欲具說,恐傷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鴻毛輕。”詩人首先描繪了農民種麥種粳、辛勤力耕的情景和他們渴望太平的善良願望,然後寫出農民被勒索敲詐,被逮捕,遭受嚴刑拷打的慘狀,揭示出租稅的沉重和官府的凶殘。詩中對農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心理狀態的真切描繪,有力地說明詩人思想感情同勞動人民接近,對勞動人民遭受苦難的深切同情。

又如在《秋荻歌》中揭露官吏殘酷壓迫和剝削人民的黑暗現實:“數年斯民厄凶荒,轉徙溝壑殣相望。縣吏亭長如惡狼,婦女怖死兒童僵。”這些詩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階級矛盾,而詩人的愛憎感情也是十分鮮明的。陸遊對待人民的態度始終是關心和同情的。他在做地方官期間,救濟災民,安定民生,發展生產,為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所以老百姓深深地懷念他。正由於陸遊同情人民、熱愛人民,才寫下了很多具有高度人民性的詩篇。

在陸遊的詩歌中,除了大量的愛國詩篇外,還有很多抒寫農村風光、農民辛勤耕耘、自然景物以及讀史、紀行、酬答等的詩篇,題材十分豐富。清代趙翼說陸遊“凡一草、一木、一魚、一鳥,無不裁剪入詩”,真所謂“處處有詩材”。這些詩篇,有的寫得清新俊逸,饒有情趣。比如《遊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在這首詩裏,詩人抒發自己生活中的感情,熱烈地歌唱淳樸好客的農家和農村生活習俗。詩中描繪的農村風光,似乎是“桃花源”的境界,深含著詩人對官場的厭倦和對農村自由生活的摯愛。其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是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