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裏,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生於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家室清寒。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考取進士,和同他齊名的詩人範成大同年登第。最初擔任贛州司戶參軍,接著調任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縣)縣丞。當時,抗金名將張浚謫居在永州,閉門謝客,楊萬裏多次登門拜訪,均被拒絕;後來以書力請,才被接見,相談甚洽。張浚以“正心誠意”之學勉勵與教誨他。他終身奉行,並將自己的書室起名為“誠齋”,因而自號“誠齋野客”。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孝宗即位,張浚重被起用,便向朝廷推薦楊萬裏,被任命為臨安府教授。楊萬裏還沒有赴任,即遭父喪服孝,服喪期滿後,改知隆興府奉新縣(今江西新奉縣)。在此初步實踐了他不擾民的政治誌願,和當地百姓關係很好,獲得治績。乾道六年(1170年),上《千慮策》,得到宰相陳俊卿、樞密虞允文的器重和推薦,任國子博士,開始做京官。乾道七年,當時的侍講張栻(張浚之子)因反對孝宗任命奸佞的外戚張說為僉書樞密院事而被貶,出守袁州,楊萬裏為張栻抱不平,又致書虞允文,但沒有效果。後來,張栻雖被貶,但民眾對楊萬裏的行為都很敬佩。不久遷太常博士、太常丞,兼禮部右侍郎,轉將作少監。
淳熙元年(1174年)出知漳州,不久改知常州。淳熙六年(1179年),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在任上,曾鎮壓沈師起義軍,因此升任廣東提點刑獄。淳熙九年(1182年)因母喪離任,淳熙十一年,召還杭州為吏部員外郎。次年升郎中,五月,以地震應詔上書,極論時事,列舉了十項在“無事之時”就應注意的軍國大事。最後又勸諫孝宗要有遠見,不要忘乎所以;要注意采納進言,選用人才,而不要自專自用。
淳熙十三年(1186年),任樞密院檢詳官兼太子侍讀。在陪太子讀書的過程中,能隨時有所“規警”,很受太子敬重。十四年(1187年),遷秘書少監。不久,高宗死,孝宗為表示孝心,要服喪三年,不處理日常政事,創議事堂,於是讓太子來參決庶務。楊萬裏力諫不妥,並上書給太子,言說“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道理。這時翰林學士洪邁不等高宗入葬,不經集議,搶先提出要以呂頤浩等(主和派)配享廟祀的問題,楊萬裏堅決反對,上疏抨擊洪邁這是在幹“指鹿為馬”的勾當。他這番勸諫惹惱了孝宗(因為這等於比他為秦二世)。他的仕途上發生了重大轉折,於是外出任筠州(今江西高安縣)知州。
淳熙十六年(1189年),光宗即位,楊萬裏被召為秘書監。紹熙元年(1190年),為接伴金國賀正旦使兼實錄院檢討官。終因孝宗對他不滿,外出任江東轉運副使,權總領淮西江東軍馬錢糧。這時,朝廷想在江南諸郡行鐵鑄錢,楊萬裏認為不便民,上疏表示反對,且拒不奉詔,惹怒了宰相韓侂胄,改知贛州。楊萬裏見自己的抱負無法施展,不去赴任,請祠歸鄉。
寧宗即位(1194年)後,屢次召他入朝,任以官職,他知道這是韓侂胄想籠絡他,便都堅辭不就。嘉泰三年(1203年),進寶謨閣直學士。開禧二年(1206年)升寶謨閣學士——這都無非是些虛官銜罷了。同年去世,贈光祿大夫,諡號“文節”。
楊萬裏一生力主抗金,反對屈膝投降,他在給皇帝的許多“書”“策”“劄子”中都一再痛陳國家弊病,力陳投降之誤,愛國之情,溢於言表。他為官清正廉潔,盡量不擾百姓,當時的詩人徐璣稱讚他“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江東轉運副使任滿之後,應有餘錢萬緡,但他均棄於官庫,一錢不取而歸。他立朝剛正,遇事敢言,針砭時弊,無所顧忌,因此始終不得大用。實際上他為官也不斤斤計較營求升遷,在做京官時就隨時準備丟官罷職,因此預先準備好了由杭州回家的路費,鎖置箱中,藏於臥室,又戒家人不許買一物,恐怕一旦去職回鄉時行李累贅。後來賦閑家居的十五年中,韓侂胄還在任上秉政,其新建南園,請楊萬裏作一篇“記”,許以高官相酬,楊萬裏堅辭不作,表示:“官可棄,‘記’不可作。”這時韓侂胄已專權多年,朝中黨羽很多,凡與他們意見不合的,都遭到了排擠和打擊。楊萬裏看到這種情況,憂憤成疾。家人知道他憂國心重,一切關於時政的消息都不敢告訴他。忽然一天有族子從外麵回來,說出了韓侂胄出兵北伐的事,楊萬裏當即痛哭失聲,急忙命家人拿來紙筆,寫了“韓侂胄奸臣,專權無上,動兵殘民,謀危社稷,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惟有孤憤”等語,筆落而逝。由這種種事跡看來,楊萬裏實在是一位叫人佩服敬愛的大詩人。詩人葛天民誇他“脊梁如鐵心如石”,並非溢美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