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裏的詩中,內容較充實,並有一定社會意義的,是一些有關國事民生的作品。有關國事之作,以《續朝天集》中的一些詩為代表。光宗即位後,他從筠州被召回朝,不久為迎接金國使者,渡長江,來到淮河前線。親眼看到宋朝的大好河山淪落金人手中,淮河成了南宋的北部邊界,兩岸的骨肉鄉親不能自由往來,心中有無限感慨,寫下了不少有愛國激情和深厚民族意識的詩作。如《初入淮河》:“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隻餘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往昔是一統江山,而今一水之隔,卻是南宋北金,舟船各走一邊;隻有水鳥無拘無束,可以南北“自在飛”。這中間蘊含著沉痛的感情。《過揚子江》詩雲:“天將天塹護吳天,不數殽函百二關?萬裏銀河瀉瓊海,一雙玉塔表金山。旌旗隔岸淮南近,鼓角吹霜塞北閑。多謝江神風色好,滄波千頃片時間!”意謂:長江天險,真的能勝過“殽函百二關”嗎?即使此時可以“滄波千頃片時間”而過,那麼萬一金兵打來,又當如何呢?
還有他路經鎮江金山時,看到風景如畫的金山亭台變成了專門招待金使烹茶的場所,憤慨地寫下了“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的詩句,深深地鞭撻了屈辱的南宋小朝廷。此外,如《讀罪己詔》《故少師張魏公挽詞》《虞丞相挽詞》《豫章江臬二首》《宿牧牛亭秦太師墳庵》等詩章,或寄托家國之思,或呼籲抗金複國,或歌頌抗敵捐軀的將領,或諷刺賣國投敵的權奸,都是楊萬裏的名篇。
有關民情之作,如《竹枝歌》七首,是他充任接伴使時,夜晚在去丹陽的船上,聽到“舟人與纖夫終夕有聲”有感而作的。詩中寫到了舟人纖夫們的勞動情景和痛苦心情,也寫到自己對他們的同情和關注,如其中一首說:“幸自通宵暖更晴,何勞細雨送殘更?知儂笠漏芒鞋破,須遣拖泥帶水行!”纖夫們整夜拉纖,已經夠辛苦的了,偏偏天亮前下了雨,害得他們拖泥帶水而行。又如《圩丁詞十解》,是他路過當塗蒲塘的石臼湖時,看到圩田之利和圩丁們築堤情況而寫的,意在“授圩丁之修圩者歌之,以相其勞”。這十首詩,有的以讚賞欽佩的態度描繪了勞動人民修築的這一水利工程的堅固和妙用;有的則以滿腔熱情歌詠了這一水利工程給人民帶來的好處。另外,他還寫了一些《憫農》《觀稼》《農家歎》《秋雨歎》《憫旱》等反映民間疾苦的詩。農村的勞動和農村風光,也是詩人常寫的題材。如《插秧歌》就寫了農民一家老少齊出動,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即使下雨也不停緊張勞動的情景。但總的來看,楊萬裏這些反映民情的詩,其思想深度是不夠的,對社會現實缺乏深刻的揭露,因而與同時代的陸遊、範成大等詩人是相比稍遜一籌。
楊萬裏現存的詩篇,大部分是吟詠江風山月的寫景抒情之作和應酬之作。這部分作品,有的題材過於細碎,缺乏高度的藝術概括,流於粗率淺俗。但也有不少抒情寫景的小詩,由於觀察細致深入,描寫生動逼真,感情真摯濃厚,因而意趣盎然,頗能動人。如“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霧外江山看不真,隻憑雞犬認前村。渡船滿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春回雨點溪聲裏,人醉梅花竹影中”……均寫得圓轉自然,清新活潑,極有思致,和那些專門描摹風雲月露的詩人走的是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