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尤袤(1 / 2)

尤袤,字廷之,小字季長,號遂初居士,晚年號樂溪、木石老逸民,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二月十四日生於無錫一個書香門第。祖父、父親皆治史擅詩。尤袤自小受家學熏陶,5歲能為詩句,10歲有神童之稱,15歲以詞賦聞名於毗陵郡(今常州,時無錫屬毗陵)。

尤袤於紹興十八年(1148年)舉進士,任泰興縣令。當時宋室山河破碎,偏安江南。泰興處於南宋邊區,金兵時常入侵,“縣舊有外城,屢殘於寇”。尤袤上任後,一麵為民請命革除苛捐弊政;一麵率領軍民整修城郭。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金兵大舉南侵,揚州、真州(今儀征)等城都被攻陷,隻有“泰興以有城得全”。

尤袤在泰興有政績,後奉調入京,任秘書丞兼國史院編修官和實錄院檢討官,後又升任著作郎兼太子侍讀。

乾道八年(1172年)二月,尤袤因與一些大臣反對孝宗任用安慶軍節度使張說執政,於次年冬被趕出京城,任台州(今浙江臨海)知州。尤袤在台州期間,曾減免了一萬多戶無地貧民的稅收,繼續加厚和加高了前任知州修築的城牆。後來,台州發生洪水時,城區由於城牆高、厚而未受淹。

當尤袤在台州作出政績時,一些奸詐之輩就散布流言對他進行中傷,這引起了孝宗的懷疑,於是特地派人對尤袤進行秘密調查,使者在台州聽到的是民眾對尤袤的一片讚譽聲,回京如實作了彙報,並抄錄了尤袤在台州所作的《東湖》詩四首呈送孝宗。其中二首:

三日瑤霖已渺漫,未晴三日又言幹。

從來說道天難做,天到台州分外難。

百病瘡痍費撫摩,官供仍傀拙催科。

自憐鞅掌成何事,贏得霜毛一倍多。

孝宗對尤袤勤奮政事和憂國憂民的品德十分欣賞。不久就提升尤袤為淮東(今淮揚一帶)提舉常平,後又調任江東(今南京、廣德一帶)提舉常平。尤袤在江東任內,適逢大旱,他率領人民抗災,並設法賑濟災民。後被提升為江西轉運使兼隆興(今江西南昌)知府。

淳熙九年(1182年),尤袤被召入朝,授吏部郎官、太子侍講,後又提升為樞密檢正兼左諭德。在朝時,他直言敢諫。淳熙十年(1183年)夏大旱,尤袤便上書皇帝,對當時政治上的黑暗作了無情的揭露,書中說:“催科峻急而農民怨;關征苛察而商旅怨;差注留滯,士大夫有失職之怨;廩給浚削,而士卒又有不足之怨;奉讞不時報,而久係囚者怨;幽枉不獲伸,而負累者怨;強暴殺人,多特貸命,使已死者怨;有司買納,不即酬價,負販者怨。”他要求孝宗革除弊政,以弭民怨。

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尤袤被任用為太常少卿,他對朝廷禮製和人才使用提出了很多正確的意見,深受孝宗的讚許,進官權禮部侍郎兼同修國史侍講,後又被任命兼權中書舍人和直學士院之職,尤袤力辭並推薦陸遊替代自己,但孝宗不同意。

宋光宗於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即位,即位後,尤袤再三諫勸,要他“謹初戒始,孜孜興念”,告誡他“天下萬事失之於初,則後不可救”。並對光宗即位後即任用親信和濫施爵賞的做法十分憂慮。他引用唐太宗登基後不私秦王府舊人的故事,想引起光宗的重視,但尤袤的這番忠言不僅沒有打動光宗,反而被一些奸臣從旁誹謗,說他是已經下野的周必大的黨羽。紹熙元年(公元l190年)尤袤再次被逐出京城,出任婺州(今浙江金華)、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的知府。後又被召入朝任給事中兼侍講。此時他又要求光宗“澄神寡欲”“虛己任賢”,並對光宗繼續濫施爵賞的做法一再進行勸阻。光宗有時也能采納尤袤的意見,如撤銷了一些升遷近臣的決定等等。但有時仍固執己見,甚至對尤袤的上諫大發脾氣。有一次光宗又對不應提升的官員委以重任。尤袤上奏諫阻,光宗大怒,當即把尤袤的奏章撕得粉碎。

尤袤對光宗朝令夕改、反複無常的做法非常不滿,曾數次要求致仕歸田,並以不願為官、隱居山林的晉代名士孫綽撰寫的《遂初賦》的“遂初”二字以自號,光宗一麵書寫“遂初”二字賜給尤袤;一麵又不同意他致仕,還遷升尤袤為禮部尚書。尤袤年七十,方致仕歸家。在無錫束帶河旁的梁溪河畔造了園圃,題名樂溪。園內有萬卷樓、暢閣、來朱亭、二友齋等。嘉泰二中(1202年),尤袤病逝,終年76歲,諡“文簡”。

尤袤一生的主要成就在於他的詩歌創作和收藏了大量圖書,並編寫了我國最早的一部版本目錄。

元代的方回曾談到,南宋“中興以來,言詩者必曰尤、楊、範、陸”。尤袤、楊萬裏、範成大、陸遊並稱為南宋四大詩人。可惜,尤袤的大量詩稿和其他著作以及三萬多卷藏書,在一次火災中全被焚毀了。我們現在見到的他的五十九首詩,是由他的後裔尤侗從一些選本、方誌、類書中搜集到的。從這些殘留詩篇的思想內容上看,尤袤與陸、楊、範三位詩人一樣,都對當時南宋小朝廷一意偏安、屈膝投降流露出不滿的情緒,對山河破碎、人民遭受異族壓迫是十分憂憤的。如從《落梅》一詩中我們就可以看出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對南宋朝廷不思恢複、陶醉於歌舞升平之中的憤懣:“梁溪西畔小橋東,落葉紛紛水映紅。五夜客愁花片裏,一年春事角聲中。歌殘《玉樹》人何在?舞破《山香》曲未終。卻憶孤山醉歸路,馬蹄香雪襯東風。”從尤袤的殘篇中,我們還可以看出詩人關心人民疾苦、不滿苛征暴斂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