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鬆江派”的精神領袖董其昌(2)(2 / 3)

董其昌認為自己的繪畫,到了50歲以後,才得以“大成”。從50歲以後,董其昌筆下的山水雖仍以董、巨、米、黃、倪畫風為主要麵貌,但已融會貫通。這一時期的作品看似平淡無奇,但靜靜細觀,就會覺得他的運筆含蓄凝練,墨彩沉靜而耐人尋味。

他52歲時作的《秋山圖》(藏廣東省博物館)、59歲時作的《煙江疊障圖》(藏上海博物館),還有萬曆四十一年所作的《山水圖卷》,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其實,不論是仿董、巨還是仿子久和雲林,他都是借助於他們的筆法,以追求自己的“生”“拙”“真”“秀”“潤”。

沉穩生拙,外柔內秀,正是董其昌晚年繪畫表現出的審美風格。

70歲以後,董其昌的創造力更加旺盛,南京博物院藏《鬆溪幽勝圖軸》作於71歲。遼寧省博物館藏《書畫合璧卷》作於73歲。全幅墨色沉鬱,風格清潤。遠山嫻熟地運用了“米點山水”的技法。

董其昌在書法方麵審美風格的取向,得自於書法心得,也得益於廣博的見識。陳繼儒曾記載了這樣一則軼聞,陸以寧對董其昌開玩笑說:“今日生前畫靠官,他日身後官靠畫。”這兩句戲謔之語的意思大致是說,因為官職,你有了這樣高的畫名,以後別人會因為你顯赫的畫名,才了解你的官職。

特殊的社會身份與政治地位,使董其昌得以接觸大量古代書畫傳世名跡,這為他開闊眼界、直登藝術堂奧並成為一代宗師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他能成為一代領袖、在書畫創作和理論上卓爾不群,無不得益於這種廣博豐厚的積澱和識見。因為他作為書畫家和鑒賞家的雙重身份,收藏家們也渴望自己的收藏品得到他的題款和認可。

由於他的政治地位,通過那些活躍於政界的朋友,他比任何一位同時代的畫家所能觀賞到的曆代書畫大師的精品都多。

董其昌初進翰林院時,作為當朝首屈一指的收藏鑒賞家,韓世能恰巧是董其昌在翰林院的館師之一。董其昌在書畫方麵表現出的才能,自然很快得到韓世能的賞識,並由此而成為他的得意門生。在《容台集》中多次出現韓世能的名字,幾乎總是與他提供給董其昌研究的書畫收藏聯係在一起。如《畫禪室隨筆》卷一《臨王右軍曹娥碑跋》:“餘為庶常時,館師韓宗伯公所藏《曹娥碑》真跡絹本示餘,乃宋德壽殿題,元文宗命柯九思鑒定書畫,賜以此卷。趙孟頫跋,記其事甚詳,且雲:‘見此如嶽陽樓親聽仙人吹笛,可以權衡天下之書矣。’當時以館師嚴重,不敢借摹。”當時因為官職小,董其昌不敢貿然向韓世能提出借臨。但後來,隨著韓世能對他的器重,這種情況很快得到改善。如《臨十三行跋》卷一載:

“此韓宗伯家藏子敬《洛神》十三行真跡。予以閏三月十一日登舟,以初八日借。冷。是日也,友人攜酒過餘旅舍者甚多。餘以琴棋諸品分曹款之,因得閑身仿此帖。既成,具得其肉,所乏神采,亦不足異也。”

這是董其昌於萬曆十九年(1591年)乘船南行前借出韓世能《洛神賦》十三行真跡臨摹研習三天的記載。當年春,韓世能延邀董其昌為其收藏的陸機《平複帖》題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