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蘇軾為鞏固北宋王朝的邊防而大費腦筋時,他曾經的學生宋哲宗卻以“譏斥先朝”的罪名把他貶到了偏遠的英州。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四月,蘇軾南遷。蘇軾在奔赴英州的途中,就擔心會有“後命”,他在《與子孫發書》中說:“言者尚紛紛,英州之命,未保無改。”事實果然如此,他還未到英州,就又被貶為遠寧節度副使(宋代,節度使是無權的虛銜),惠州安置。原來,哲宗親政以後,任用章惇為相,依附章惇的虞策、來之邵都是堅決反對舊黨的人物,對蘇軾兄弟恨之入骨。所以蘇軾還未到達英州,虞策認為“罪罰未當”,又降為正六品下的“充左承議郎”,再貶為建昌(今江西南城)軍司馬,惠州(廣東惠陽)安置。蘇軾隻好把家小安置在陽羨(今江蘇宜興),獨自與幼子蘇過等人南下惠州。蘇軾貶官惠州,一住又是幾年,他深感“中原北望無歸日”,就開始做長遠打算。短短數月中,一貶再貶,政敵們試圖將蘇軾置之死地。此時的蘇軾已經是年近六十的老翁,千裏奔波,對其精神和身體都是很嚴重的傷害。即使這樣,蘇軾在惠州仍然非常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他運用自己多年的經驗和所積累的知識,著重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廣州百姓因多食用鹹水,人們經常患有疫病。於是蘇軾就向知州王敏仲建議,從二十裏外的蒲澗山用竹筒將水引入城中。他還考慮到因路遠日久,竹筒可能堵塞,便提議在每節竹筒上鑽一小眼,“以驗通塞”。惠州博羅香積寺溪水湍急,蘇軾提出在這裏設碓磨,用來磨粉舂米,減輕農民負擔。他還多方研製醫藥,救死扶傷,深得當地百姓的敬重。
蘇軾62歲時又被貶到儋州。這次被貶的原因據說也是因為詩文。宋代的儋州,相當落後荒涼。蘇軾在自己的文章中詳細描繪了這裏的生活狀況:“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泉”,總之,這裏幾乎赤地一片,而且此地常年炎熱潮濕。年過六旬的蘇軾身體上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三子蘇過在這荒島上過的生活可以用“苦行僧”來形容。元符三年(1100年),年僅17歲的哲宗病死,因無後代,由弟弟趙佶即位,是為宋徽宗,政局再一次發生變化。新皇帝寬赦了元祐舊臣,讓貶謫在外的人逐漸內遷。這一年五月,蘇軾奉命內遷濂州。他揮淚告別海南人民,七年的流放生涯讓他百感交集。66歲的老人,居然沒有被政敵折磨而死在嶺南,還獲得了北歸的機會。這年的八月,蘇軾又被改為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他再也不願意卷入朝廷的政治鬥爭,隻想挑一個清淨的地方安度餘生。本來,他打算和弟弟蘇轍一起住在穎昌(今河南許昌),但是得知朝廷又開始排斥元祐舊黨,便打定主意,留居常州。但是,多年的貶官、流放,惡劣的生活環境以及旅途的辛勞,使蘇軾再也無法支撐下去。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一代文豪蘇軾病逝於常州。他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吾生不惡,死必不墜”。他死後,“吳越之民,相哭於市”,太學生還舉行了儀式來緬懷他。
蘇軾的一生,在政治上曆經艱難坎坷,備受政敵的折磨。但是他始終熱愛人民,始終盡力為人民謀福利,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雖然後人更多是因為他巨大的文學成就而將他銘記於心,然而,蘇軾在政治上以天下為己任,兢兢業業為民謀福利的精神也同樣值得我們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