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文學巨匠(1)(1 / 3)

曾有學者說,蘇軾是一位莎士比亞式的文學家、藝術家。作為宋代最偉大的文人之一,他以多才多藝、全麵發展、富有獨創精神及在文學藝術多個領域都卓有建樹而聞名於世,尤其是在散文、詩、詞各方麵都有極高的成就。“蘇東坡”這個名字早就遠播四方,婦孺皆知。以詞來看,他是“豪放詞”的開山始祖,與辛棄疾並稱為“蘇辛”,詞作多達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之前詞作多表現相思離別、男歡女愛的藩籬,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抒寫報國愛民的情懷,可謂是“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詞風大多雄健激昂,頓挫排宕,語言和音律上也都有創新,表現出多樣化的藝術風格。詩歌方麵,他是北宋詩壇的領軍人物,與唐代的李白、杜甫、韓愈一起並稱為“李、杜、韓、蘇”,創作的詩歌作品有兩千七百餘首,題材豐富多樣,寫物傳神,奔放靈動,觸處生春,極富情韻,成一代之大觀。散文方麵,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在八大家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的散文有的談史議政,氣勢磅礴,善於騰挪變化;有的敘事記遊,充滿詩情畫意,深含理趣。他還是一位著名的文藝評論家,在散文、詩詞、音樂、繪畫、書法等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論點精辟,不拘一格,給當時及後人以深刻的影響。蘇軾的一生,對中國和世界的文學藝術創作,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豪放詞祖

在北宋詞壇上,蘇軾取得了雄視百代的成就,世人對其詞的評價頗高,《苕溪漁隱叢話》中胡仔雲:“東坡詞皆絕去筆墨畦徑間,直造古人不到處,真可詩人一唱而三歎。”胡寅在《酒邊詞序》中說:“眉山蘇軾,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乎塵垢之外,於是‘花間’為皂隸,而耆卿為輿台矣。”王灼說:“長短句雖誌本朝而盛,然前人自立與真情衰矣。東坡先生非心醉於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碧雞漫誌》)這些評價是很中肯的。

詞是詩歌的變體,它是音樂的產物,反過來又促進音樂的發展。在蘇東坡之前,浪漫主義詞人柳永的詞基本屬於“花間派”範疇,多描寫窮愁離恨、怨思閨情。範仲淹也寫過反映邊塞風光的詞,唱出了慷慨悲涼的歌聲,但在當時並沒有形成詞的正統。“蘇詞”則一反婉約派的脈脈柔情,徹底改變了一直以來“詩莊詞媚”的說法,或慷慨激昂、或縱橫奔放、或雄偉蒼勁,確立了豪放詞的地位,引起詞的方向性轉變與創作的新高潮,在詞的領域實現了一場自覺而巨大的革新,將豪放派提升到與婉約派同等的地位。但是,豪放雖然是蘇軾詞作的主要風格,他同時也兼收了婉約派的長處,寫了一些纏綿深情的作品,如悼念亡妻的詞作《江城子》,如今讀來,仍令人感動得淚如雨下。另外,蘇詞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以詩為詞”,就本質來說,這既不是李清照所譏責的“皆句讀不葺之句”,也非後來賀鑄、周邦彥乃至南宋諸家化用詩句入詞的創作手法,而是將詩的精神注人到詞的創作中,從而使詞品、詞境從惻豔、偏狎提高到堪與詩歌比肩的高度。

與詩、文相比較,蘇軾開始倚聲填詞的時間較晚,縱觀蘇詞,其思想內容非常廣泛,題材也異常廣闊,大致可分為四類:政治詠懷詞、鄉村風貌詞、誠摯友情詞和婉約愛情詞。

政治詠懷詞:蘇東坡的政治詠懷詩,是他詞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詞主要有四方麵內容。一類是通過雄健的筆墨來塑造英氣勃勃的英雄人物,抒發了自己積極報國、要求建功立業的壯誌豪情。如《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作於熙寧八年(1075年)冬,是公認的蘇軾的第一首豪放詞。蘇軾自己對這首痛快淋漓之作頗為得意,在給友人的信中曾寫道:“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這首詞在當時的詞壇獨樹一幟,具有積極的創新精神。首先,蘇軾用詞來寫習武打獵,借以抒發關心邊防的熱忱,進一步發展了範仲淹悲壯蒼涼的邊塞詞的精神;其次,詞中塑造了一個激昂慷慨,一心馳騁疆場的誌士形象,這個形象的出現,在詞史上還是首例;最後,蘇軾一反“詩莊詞媚”的傳統觀念,“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形成一種粗獷豪邁的風格,與當時籠罩詞壇的柳永詞的詞風形成鮮明的對照,拓寬了詞的境界,樹起了詞風詞格的新旗幟。

《念奴嬌·赤壁懷古》也是這一類中的佳作: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