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當張儀遊說東方諸國大功告成、欣然返秦時,一件不幸的事情發生了——秦惠王去世了。張儀頓時如冷水澆頭、萬分沮喪。他深知,繼位的武王自做太子時就討厭自己,朝中群臣見他在惠王麵前備受恩寵早已妒忌萬分,如今武王繼位,自己恐怕要凶多吉少了。果然,張儀一回到秦都鹹陽,便成了眾矢之的。群臣紛紛乘機進讒,說道:“張儀為人沒有誠信,左右賣國以取榮。如果仍任用他為相國,恐怕大王您會被天下人恥笑了。”各國諸侯聽說張儀與秦武王不睦,都感到連橫親秦之舉前途黯淡,又都背叛連橫之約,紛紛實行合縱的外交政策。
於是,秦國眾臣借機更加詆毀張儀,把諸侯疏秦之舉全歸罪於張儀。齊國此時又落井下石,特派使臣前來責備張儀。內攻外擾,步步緊逼,大有不殺張儀誓不罷休之勢。張儀失去政治靠山,麵對目前岌岌可危的形勢,看出秦國已不宜久留,如不知難而退,遲早要招致殺身之禍。於是,他左思右想,陡生一計。他對秦武王說:“大王,最近一段時間,東方各國均無戰事,友善相處。依臣看來,這對我們秦國是非常不利的。因為,隻有東方各國兵戎相見、戰火不斷,我們秦國才可以乘機割占更多的土地。”
秦武王繼位以來,一心想擴大疆域,以顯示其大有作為,隻是苦於沒有可行的良策。今見張儀提及,知其有打算,頓時來了興致,忙問:“依你的意見呢?”
張儀說:“我聽說齊王最恨張儀,張儀在何處,齊王必會興兵討伐他。因此,我願意以不肖之身前去魏國,齊國必定會興師討伐魏國。齊、魏兩國一旦交戰,大王便可以乘機討伐韓國,進入三川,出兵函穀而不進攻其他國家,隻逼近周京,周朝的祭器就會交給大王。到那時,大王就可以挾持天子以令諸侯,成就帝王之業!”
秦武王信以為真,不勝歡喜,立即表示讚同,並且出動了三十輛兵車,隆重地送張儀去魏國。張儀手持秦王的符節,一掃近來的沮喪而有些春風得意了。張儀並非得意忘形之人,這不過是他故作姿態以掩飾內心的落魄而已。
張儀一到魏國,齊國果然興師討伐魏國。魏襄王驚恐不安,覺得因張儀而使魏國無端受害,實在不值得。有意讓張儀離開魏國回歸秦國,又覺得此話不好開口。正在焦灼萬分、左右為難之際,張儀不請自到,主動拜見魏襄王說:“大王,您恐怕正在為齊國動兵之事擔憂吧?大王您不要擔心憂慮,不需要大王的一兵一卒,我即刻讓齊國罷兵。”魏襄王將信將疑,但見張儀如此胸有成竹,又對退兵之計如此諱莫如深,盡管心裏惴惴不安,但還是同意了張儀的主張,於是說道:“退卻齊軍之事,全仰仗先生您了。”
原來,張儀早已派出家臣馮喜,讓他先趕赴楚國。等到齊國對魏發兵的時候,馮喜已經以楚國使臣的身份出現在了齊王的麵前。
馮喜對齊王說:“據我所知,大王十分痛恨張儀。但是,大王因為他在魏國就攻打魏國,這恐怕反倒救了張儀啊。”齊王不解,問其中的緣故。馮喜便把張儀與秦武王所定之計和盤托出,然後說道:“如今張儀進入魏國,齊王果然立即發兵攻打魏國,這是大王對內消耗齊國國力而對外討伐聯盟邦國,並使秦王深信張儀之謀。這難道不是在幫助張儀嗎?”齊王覺得言之有理,心裏歎道:“張儀呀,張儀,我又險些中了你的奸計!”於是罷兵而去。
魏襄王忽聞齊國偃旗息鼓,自行撤兵,當然是不勝驚喜,對張儀越發寵信百倍,甚至還讓他擔任了相國。然而,張儀相魏僅一年,便於周赧王六年(公元前309年)死於魏國。至此,一代縱橫家張儀的曆史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