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楊炯的詩詞創作概況(3 / 3)

作者的離別詩詞也並非遜色。請見:

夜送趙縱

趙氏連城璧,由來天下傳。

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

《夜送趙縱》是一首送別詩,但卻寫得別致新穎。正如清人毛先舒在《詩辯坻》裏所指出的:“第三句一語完題,前後俱用虛境。”詩的情意真摯,神韻綽約,極臻妙境。

首句以比起興,“趙氏連城璧”是詩人以國之瑰寶和氏璧比喻趙縱的品貌。次句“由來天下傳”,借美玉的名傳天下,進一步比喻趙縱的名氣,他是名聲遠播四海之內的。這是楊炯借助他人之口表達自己的心意,委婉地稱讚朋友,仰慕之情由衷而發。第三句“送君還舊府”,這本來是平鋪直敘,但力托全詩,可舉千斤。照應首句寓意深邃,寫到這裏,“完璧歸趙”的主題立意呼之而出。從詩中可以推測趙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大概因仕途失意,辭歸故裏。在詩人眼中,他是遠離塵囂、冰清玉潔的“完璧歸趙”。“送君還舊府”這句近似白話卻是點睛之筆,它使前麵的喻句有腳可落,也使後麵景句總有依托,充分表達主題,使詩人對友人的同情、撫慰、稱頌、仰慕之情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明月滿前川”,純為描寫景物。詩句交待送別的時間在明月當空的夜晚,地點是在奔流不息的大河邊。當友人張帆遠離後,詩人佇立遙望,清冷的月光灑滿大地,空曠孤寞之意襲人而來。

結語真實地表達出詩人送別故人後的深切感受:惆悵、虛渺。但他又慶幸朋友“完璧歸趙”隱退故裏,流露出憎惡官場、甚至逃避現實的情緒。

(三)楊炯詩作的曆史影響

楊炯與王勃同齡,也同樣聰明。小小年紀就考上了神童舉,後來又考中進士。本為東宮太子服務,曾經呈獻過一篇很有影響的《公卿以下冕服議》。當朝大儒薛元超很賞識其人文字,三十出頭聘調楊炯為崇文館的學士,正可謂春風得意。然而倒黴事卻如霜陡降。楊炯堂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使楊炯不可避免地受了牽連而貶離京城,獨自出任遙遠梓州。作者途景甚優,途經三峽,還作詩幾首。其文氣勢雖如宏,華章之至,但其內心中,卻由於間接的政治牽連,莫名失官,心境之差不言而喻。五年後,或才堪可用,或朋友提攜,又回洛陽宮習藝館授課。“每見朝官,目為麒麟楦”,人家問他,怎麼像麒麟楦呢?他回答說:“哪裏是麒麟,隻不過是一頭驢子。刻畫頭角,修飾皮毛,看起來像麒麟,脫了馬甲,還是一頭驢子。”覺得這話不過癮,又補了一句:“那些沒有德行學識的家夥,披著朱紫色的朝服,和驢身覆蓋麒麟皮,又有什麼區別嗎?”管事大人聽了,自然會不高興。所以在回京不過兩三年,就又被踢到很遠的盈川當了縣令。

(四)有關楊炯的曆史爭論

對於楊炯說“愧在盧前,恥居王後”,有關王、楊、盧、駱的座次排名不滿之言,曆史上詩詞界對此褒貶不一。該言之意,是說自己排在年齡較大的盧照鄰前麵,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但名列與之同齡的王勃之後,又心有不甘。其實,曆史上王勃的天才文章,能與之比肩的,其時幾乎沒有。不過,楊炯此間提出一比,實則道出楊炯奮力前援的想法,難免顯露其天然的高傲個性。朋友張說對其評價是“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也真實不虛。不過楊炯後親作《王勃集序》,其行動本身就說明二人關係的實質。楊炯在長篇序言裏,對於王勃的精神氣質和迸發出的文學光焰給予了無私的褒賞,對王勃沒有絲毫的不敬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