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下篇 一指去百病(一)(2 / 3)

不管是以上哪種情況,建裏穴都是不可忽略的,它的位置在臍上3寸處。它的下邊1寸處是下脘穴,上邊1寸處是中脘穴。下脘和中脘穴都對胃痛、反胃、脾胃虛弱有良好療效,建裏穴也是如此。

以上指壓法以及相關穴位,同樣適用於肺炎、肺氣腫以及肺結核。但這裏要提醒肺結核患者注意,咳血期間不宜施行指壓法,即使是在不咳血期間,指壓手法也應從輕,時間應從短。

2.指壓法治療心腦血管疾病

高血壓

血管就像一條封閉的河流,血液就像河水。如果河床變窄,河水流速就會變快。同樣道理,如果血管隻收縮不擴張,血液循環的壓力變大,也就是得了高血壓。得了高血壓後,很多人都忙不迭地吃降壓藥,這種做法當然無可非議,但卻不是上策。因為降壓藥並不能抑止血液的流動力,隻能擴張血管以減輕心髒的負擔。用指壓法治療高血壓卻不是這樣,它是針對和血管有關的神經加強刺激,以收到平衡血壓的功效。當然,定時定量服用降壓藥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很多人依靠這種辦法得以長年維持血壓正常,但如能和指壓法相結合,則可以獲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治療高血壓有一個重要穴位,它就是位於胸部的膻中穴。這個穴位按壓起來感覺較硬,需要邊按邊旋轉,才能較好地發揮作用。這個穴位按壓起來比較方便,隻要加大力度,隔著衣服按壓也不會影響效果,因此平日在空閑時或乘車時,都可以對它進行按壓。如能長期堅持下去,益處自不待言。

大多數高血壓患者都有頭痛腦脹,口幹舌燥等症狀,而這些人又大都身體強壯,精力旺盛。如果你是這種類型的人,就要注意多多按壓頭部的頭維、通天、腦空、風池這四個穴位。先從頭維穴按起,大約按壓30秒後,就把按壓點移到通天穴,按壓30秒鍾,再移到腦空穴、風池穴。反複操作3~5分。在按壓的同時,揉摩頭部兩側。

如果高血壓患者又伴有便秘、怕熱症狀,那就要著重對小腹部靠近髖骨內緣的歸來、氣衝兩穴。進行按壓。這兩個穴位的按壓時間要長一些,可達3分鍾左右,應依照先輕、後重、再輕的節奏按壓。如按壓得法,局部會有較大的溫熱感,並向下肢放射,就好像有溫水下流似的。

手部也有幾個對高血壓有療效的穴位,它們是陽溪穴、落零五和合穀穴。如果患者血壓很高,按壓這幾個穴位時,能感覺到脈搏跳動的又強又急。如果發現這種情況,可千萬含糊不得,應該馬上去醫院。

合穀穴的位置就在通常所說的“虎口”處,非常好確定。陽溪穴在拇指下方手背上的一個凹陷處,把五指張開手背向上,在最靠近手腕處有一個壓痛點。找到了這個壓痛點,就等於找到了陽溪穴。落零五的位置大概在食指與中指的基指關節向下推延的一個壓痛點上。

找到了這幾個穴位後,就可以對它們進行按壓。因為手背平時接受的刺激較多,因而在按壓時必須加重力度。如果力量不足,可以將10根牙簽用橡皮圈束在一起,用尖端輕觸穴位,直到發紅為止,一天二次即可。

高血壓患者除了堅持治療外,在日常生活中還要養成測量血壓的習慣。對自己的血壓心裏有數,這一點對於治療是很有意義的。

低血壓

低血壓與血液流通緩慢有關。人的心髒就像一座強有力的泵站,在它的推動下,血液被輸送到了全身各處。由此不難看出,提高血液循環速度的重要任務,隻能由心髒來擔負。很顯然,要想用指壓法治療低血壓,就要從與心髒有密切關係的心經、心包經以及連結心包經的三焦經上尋找穴位。

在手少陰心經的循行線路上,有個極泉穴,它位於腋窩中央,腋動脈正好從這裏經過。對它進行按壓,有益於心髒機能的改善。因此,患心口痛的人,按壓這個穴位往往收效顯著。

在手厥陰心包經上,有個天池穴,它位於第四肋間隙,乳頭外側1寸處。對它進行按壓,能夠加強心肌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環。因而,經常按壓這個穴位,胸悶者就會覺得好受多了。

在手少陽三焦經的線路上,有個支溝穴,又名飛虎,它在手腕上方尺骨和橈骨之間,心區疼痛的人按壓此穴效果很好。

低血壓患者普遍有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針對這些不同症狀,在穴位上就要有所選擇。

低血壓伴有頭痛、頭暈症狀時,重點按壓陽溪穴、合穀穴;偏頭痛時側重按壓太陽穴。

低血壓伴有耳鳴、目眩等症狀時,重點按壓外關穴、耳門穴、攢竹穴。

低血壓伴有肩背酸痛症狀時,重點按壓手三裏穴、曲池穴。

曲池穴與合穀穴由同一條經絡相聯係,因此這兩個穴位有許多相同的效用。尋找曲池穴時,可以把胳膊彎曲起來成直角,在肘橫紋上會摸到一塊凸起的骨頭,用拇指從凸骨處往內側按壓,壓到有抽痛的地方就是曲池穴。

心髒病

在全球十大致死疾病中,心髒病髙居第三,由此可見它對人類的威脅之大。引起心髒病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硬化,而造成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主要是高血壓、血脂高、吸煙,被稱為心髒病的“三大危險因子”,必須特別予以注意。

背部的心俞穴,適用於指壓法治療心髒病。這個穴位不宜於重壓,以免損傷內部髒器。形象地說,人的髒器都是“掛”在體腔後部的,而人體後部要比前部薄一些,抵抗能力也較差。很多人按壓身體前部穴位小心謹慎,而按壓後部穴位卻滿不在乎,這其實是很錯誤的。

人身上有一條經絡,名叫手厥陰心包經。它在胸中與腎經相接,向上走至腋窩,直下手指尖。在這條經絡的循行路線上,有很多穴位都對心髒病有療效,比如天泉穴、曲澤穴、內關穴、郤門穴、勞宮穴等,而其中郤門穴最值得注意。

尋找郤門穴的方法如下:將手腕與手肘彎曲,手臂上會出現許多凹凸不平的線條。從手腕中央的凹陷區開始用手指沿著手肘往下按壓,會在不遠處找到一個壓痛點。用指尖用力按壓此處,同時向內旋轉手腕,痛感會加劇。

當你覺得心髒功能不正常時,就用拇指按壓此穴3~5秒,休息1~2秒,反複刺激3~5次即可。這樣就可以穩定症狀,並消除胸部不舒服的感覺。

不隻是對心髒,按壓郤門穴對於血液循環不良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與人爭吵時,常會臉紅脖子粗,或因某些不愉快的事情而怒氣衝衝時,也會感到血往臉上湧。在這種時候,隻要用力按壓郤門穴,就可以使腦內的血液恢複平衡,臉紅脖子粗的現象也就隨之消失了。

心髒病患者經常會突然發現自己的心髒跳得很厲害,好像要從胸腔裏蹦出來似的。這時候的當務之急就是把心跳速度降下來,而指壓法正好可以在這裏派上用場。

1.用力按壓手掌上的勞宮穴,如果力度不夠,可以用指甲掐,也可以用牙簽刺,直到心跳變慢為止。

2.對掐內外關,用力按壓合穀穴,等到心率減慢時再用較輕手法按揉2分鍾,以鞏固療效。

3.用手指按壓兩側眼球,一次20~30秒。注意不可按壓時間過長,操作時還要密切注意心律變化。

4.用拇指按住脖子一側的頸動脈竇。頸動脈竇左右各,頸動脈分叉處即是。一般是先壓迫右側,有效則止,如無效再壓迫左側。一次按壓20~30秒,切勿兩側同時按壓。

冠心病

籠統地講,冠心病也屬於心髒病的範疇,但我們還是把它單獨列出來,因為它的主要症狀是心絞痛,一旦發作起來在短時間裏會疼得患者手足發涼,大汗淋漓。為了救急,很多病人都隨身帶有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等藥物。以指壓法治療冠心病,不要指望用它救急,而要在病情穩定期間施行,以起到預防作用。

心絞痛發作後並得到控製時,可以先不考慮穴位,對患者的肋間加以揉搓,接下來再按揉腋下區,最後點按內關穴區。如果心絞痛後胸悶症狀嚴重,應在點按內關穴區的同時,以膻中穴為中心加以按揉,用指用掌均可。

有不少冠心病患者,在心絞痛發作前有預感。這個時候除了把救急藥品準備好之外,還應自我按壓合穀,如果力氣不足,可以改壓為掐,目的是保證這個穴位受到足夠的刺激。

冠心病患者在心絞痛急性發作時,雖然服下了藥物,但不可能馬上見效,而這時候患者本人又無力進行自我按壓,所以在平時應該教會家人或身邊的人掌握相應的指壓法。這個方法並不難,隻要對膻中、中脘兩穴加以按揉,就能加速病情的緩解。

冠心病患者平時加強自我按壓,要比病情發作後再施指壓法效果好得多。這時所要選用的穴位有胸腹部的膻中、中脘、氣海、關元,腰部有心俞、肺俞、膈俞、風門,下肢有三陰交,上肢有手三裏、尺澤。這些穴位不分順序,隻要都按到揉到即可。時間也不限長短,隻要有酸脹感即可。每早晚各一遍,長期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