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下篇 一指去百病(一)(3 / 3)

3.指壓法治療消化係統疾病

慢性胃炎

很多人常常會感到腹部疼痛、胃部不舒服,這種現象就是一般人常說的慢性胃炎。

治療胃病最重要而又有神奇效用的穴位就是中脘穴。此穴位於腹正中線上,臍上4寸(12厘米),對此穴加以按壓、搓揉等,就可以治療胃痛、吐酸水、嘔吐、腹痛、慢性胃炎等。

喜歡喝酒的男性,常常會感到胃部不舒服,缺乏食欲。隻要從中脘穴人手進行治療,就可以讓胃的功能恢複正常,食欲大振。

中脘穴不僅對胃病,對於腹部所有病症的治療,都具有獨特的療效。

治療慢性胃病最有效的穴位還有三對六點,它們是:

膈俞穴位於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即第七胸椎左右各距離二指寬度的位置上。

肝俞穴在膈俞穴的正下方,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脾俞穴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這三個穴位呈對稱分布,可以對它們施用雙手拇指推揉按壓,配合點按,每穴3~5分鍾,與中脘穴配合起來進行按摩,效果會更好。

此外,還可以配合天樞、大巨、氣海穴,對胃腸病進行治療。

天樞穴位於臍中旁開2寸處。大巨穴位於天樞穴直下2寸處。氣海穴位於腹正中線上,臍下1.5寸處。

天樞、大巨都是兩邊對稱分布,再加上氣海穴,對這五個穴位進行按揉,對治療胃腸疾病有輔助作用。

在掌握了以上穴位後,還可根據不同症狀加以變化。

胃脘脹痛,食後尤甚,痛無定處,噯氣泛酸,情緒變化便症狀加劇者加:按揉肩井—揉章門—按陰、陽陵泉―點按太衝。

胃脘燒灼樣痛,痛無定時,午後或空腹痛顯,得食痛緩,或有吐血者加:按揉陰、陽陵泉―點按內庭—掐太衝。

胃脘隱隱作痛,揉按痛減,喜熱飲食,神疲乏力,四肢不溫者加:擦大椎—揉按腎俞―揉按氣海。

胃部痙攣,急劇疼痛,或者胃部發脹,感到不舒服,可以按摩梁丘穴,梁丘穴位於膝蓋骨上方的外角,距離三根手指寬度的凹下部位,隻要用力按壓此處就會感到疼痛。對此穴主要施以點按、戳點、捏揉等方法。

在以指壓法治療慢性胃炎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1.以上按壓方法對原發性胃炎效果較好,對其他疾病引起的胃痛也有一定療效。

2.發現嘔血或大便摻雜有血時,應停止自我按壓。

3.節製飲食,情緒開朗,尤其不能暴飲、暴食、酗酒以及暴怒、過分優思、疲勞等。

胃潰瘍

胃潰瘍是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合稱。一般的胃潰瘍都發生在胃的中部和幽門部位,多半在飯後一小時左右,當胃裏空了一些時,胃酸刺激到麵時才開始發病。

胃潰瘍和胃炎都是胃本身有病,但它們二者之間又有區別。胃炎是胃粘膜出現炎症,胃潰瘍是胃粘膜出現破潰,與口腔潰瘍差不多。因此,對胃炎有效的指壓方法往往對胃潰瘍也有效,二者可以通用。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胃潰瘍患者還應該根據自己的症狀,在所選用的重點按壓穴位上有所變化。

如果你的症狀主要是以上腹部疼痛為主,就應該格外按揉幽門、建裏、中脘穴區,反複揉按2~3分鍾。

如果你的症狀主要是燒心、胃酸過多,就應該格外按揉建裏、巨闕穴區,反複揉按2~3分鍾。

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上邊提到穴位時,用的是穴區這個詞。改稱穴區不用穴位,是因為讓患者不僅限於按壓穴位一個點,而要把按與揉結合起來,以穴位為中心把揉的範圍加大,這樣效果會更明顯一些。

胃腸神經官能症

胃腸神經官能症又與胃炎、胃潰瘍不同,它不是胃腸本身有病,既沒有炎症,也找不到潰瘍麵,而是由於情緒因素的影響,使得胃腸部神經不能很好地管理胃腸的活動,因而出現與胃炎、胃潰瘍、消化不良等腸胃疾病相同的症狀。

以指壓法治療胃腸神經官能症,應予重點關照的穴位是期門。尋找期門穴有一個簡便方法,那就是先確定巨闕穴。前胸正中線劍突下去1寸的地方就是巨闕穴,巨闕旁邊2寸的地方是不容穴,順著不容穴往旁邊摸,在離它1.5寸的地方,可以摸到兩根肋骨的凹陷部,這裏是第六肋間,期門穴就在這裏。

患有胃腸神經官能症的人,用手指按壓其胸椎棘突兩側時,會有明顯的壓痛。這些壓痛點應該成為按揉的重點。按揉時間可長可短,但要按揉到胃部有溫熱感,疼痛感消失,才算完全達到了預期目的。

胃腸神經官能症是合稱,可分為胃神經官能症和腸神經官能症。對這兩種病症,采用的的按壓穴位也應有所不同。

胃神經官能症:對反酸、噯氣、厭食者,應重點按揉其建裏、中脘穴區,反複按揉2~3分鍾。按壓時的力度要使患者感覺到壓疼明顯,並往四周放射。對腹脹症狀明顯者,應以水分穴位為按揉重點,反複按揉1分鍾,點按半分鍾。如果伴有嘔吐,應重點按揉巨闌、建裏穴區,反複按揉1~2分鍾。如果是上腹疼痛,應重點按壓左右幽門穴區,反複1~2分鍾。

腸神經官能症:如主要症狀為腹脹、腹瀉,應重點按揉水分、建裏穴位,用由輕漸重手法,反複按揉2~3分鍾,按壓半分鍾。如主要症狀為腸鳴、便秘,應重點按揉建裏、左右天樞穴區,反複揉按2~3分鍾,按點半分鍾,特別是要加重按點左右天樞區的壓痛點,對便秘有較好療效。如主要症狀為腹痛或腹部不適,應重點按揉氣海、關元、左右梁門穴區,反複按揉2~3分鍾,按點半分軸竹。

胃下垂

人的胃像一個口袋,掛在腹腔裏。拉扯胃體的肌肉名叫係帶,使它不會掉下去。如果係帶失去功能,胃體就會下垂。從外表看,體型瘦長、腹壁鬆弛、腹肌瘦薄者易患胃下垂。

以常規指壓法治療胃下垂,其具體順序與手法如下:首先按揉頭頂的百會穴50~100次,然後擦揉背部的大椎穴40~60次,按揉胃俞、腎俞、脾俞等穴40~60次,再回過頭來按揉腹部的中脘、氣海穴,最後對手臂上的內外關,腿部的三陰交、足三裏、陰、陽陵泉進行按揉。

以上方法每天要做兩遍,晚上一遍可躺在床上進行,如能配合仰臥起坐和托胃手法(仰臥,微屈雙膝,兩手重疊,右手在下按於小腹左側胃底,四指用力,反複上托胃底部),效果會更顯著。

為了加強指壓的效果,每天早晚可在施行完指壓法後於床上或墊子上做下列動作:

屈膝抬臀:仰臥,屈膝,兩腳抵床麵,將臀部抬起一吸氣,放下一呼氣。抬起時肛門同時收縮上提,放下時,全身放鬆。重複30次。

仰臥起坐:仰臥,兩臀放兩側,不屈膝坐起。一開始做感到困難時,可將腳尖兜住床沿,或在腳頭放枕頭壓住。坐起時吸氣,不要憋氣,並要求腹部肌肉盡量用力。躺下時,呼氣,並放鬆全身。重複30次。雙腿抬高:仰臥,兩側下肢用勁,膝部伸直,同時腹部肌肉內收。一開始,交替將一條腿抬起,習慣了以後,可以將兩條腿同時抬起,使腿越過頭頂,在腦後觸地。開始練習難度較大不可能時,將兩腿抬起在頭頂上成角也就可以了。重複30次。

腹瀉

腹瀉和便秘雖然是兩種截然對立的症狀,但它們同是消化機能出現障礙所致,所以在按壓取穴時就有很多相同之處。

造成腹瀉的原因有很多種,因此對症治療至為重要。如果是因為風寒引起的腹瀉,用熱療法最為有效。最簡便的方法是把青鹽炒燙,裝人布袋中,趁熱熨小腹部,鹽袋冷則更換。每日2次,一次30分鍾。

如果是飲食不當造成的腹瀉,可以將手掌搓熱,迅速推擦患者的中脘、關元、氣海穴,每穴10分鍾,以患者感到發熱發酸為度。

如果是急性腹瀉,在吃完止瀉藥後,可以指壓內庭、中脘、天樞穴,一壓一放,每穴100次,每日治療1次即可。一般施術一二次即愈。

對於慢性腹瀉,也可以按上法進行按壓。與此同時,還可以配合壓放合穀、足三裏、三陰交各穴,每穴各100下。

患腹瀉時,尤其是急性腹瀉,往往伴有強烈的腹痛。這個時候如對腹痛穴加以重力按壓,就可以立見功效。腹痛穴位於膝蓋內側脛骨下緣,在它的上邊1寸處是陰陵泉穴,下邊還有三陰交穴,這些穴位都對腹痛有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