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
發達國家的國民患便秘的比率要比發展中國家的國民高。根據調查顯示,在美國,治療便秘的藥品銷售量極為驚人,而且還有很多人使用灌腸的方法醫治便秘。
還有一個有趣的統計數字,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女性患便秘的比率都比男性高。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女性通常沒有在外邊上廁的習慣,有了便意卻要忍耐,直到回家後才解決。一來二去即使糞便堆積到大腸裏,也不會產生排便的反應。印度瑜伽認為,一天吃三餐,就應一天排三次便,才算正常。我們雖然不同意這種說法,但千萬不要強忍便意,養成有規律的排便習慣實在重要。
患有便秘的人,體內都缺乏水分,因而不論采用什麼治療手段,都要盡量多喝水。可以喝加檸檬汁的溫水,也可以喝煮開的淡鹽水,然後再做腰部的扭轉運動。做完後,不論有無便意都要排便。
指壓法治療便秘的重要穴位都在腹部,有中脘、章門和大橫。尋找章門穴可側臥,在十一浮肋前端稍下方處便可以找到它。大橫穴也比較好找,它位於臍中旁開4寸處。對這幾個穴位進行按壓,每穴3~5分鍾,就可以收到很好的療效。
掌握了這幾個穴位後,就可以變按壓為揉摩。揉摩時要按順時針方向進行,當掌下觸及腹腔內硬物時,摩動要緩慢柔和,待腹部變軟後,摩動可略快。自始至終手法都要輕緩,一點地慢慢加力,目的就是增強腸蠕動,使腸壁內津液潤通,促使糞便排出。
在便秘狀況有所改善後,敲打頭頂的百會穴2~5分鍾,或者按壓拇指與食指之間的合穀穴,可以較好地鞏固治療效果。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由胃腸道運動功能失常造成的,輕者表現為食欲不振、腹脹、胃悶,重者表現為腹瀉、體重減輕等。
在治療消化不良之前,首先要注意節製飲食,切勿暴飲暴食,時饑時飽,也不要食過熱、過冷、過硬的東西。
當一般人吃完飯感到胃部不舒服時,都會不自覺地用手揉揉肚子。用按壓方法治療消化不良也是這樣,隻不過要注意穴位和手法:令對方仰臥,按揉其腹部15分鍾,在按揉過程中,要用指尖重點刺激中脘、關元、氣海諸穴,按揉的力量要輕柔。
一般來說,經過上述按揉後,消化不良的症狀就會減輕,但不要就此為止,還應令對方俯臥,用推法沿脊柱兩側施治,重點刺激膈俞、脾俞、腎俞、大腸俞諸穴,每穴1分鍾。然後按揉次髎、足三裏、陽陵泉,每穴1分鍾。
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沒有胃口,不愛吃飯。它不能說是一種疾病,但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卻很大。
食欲不振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腸胃消化吸收能力減弱;二是長期精神緊張引起的神經疲倦。
第一個原因造成的食欲不振比較好辦,隻要加強鍛煉就可以了,同時對中脘穴加以按壓。中脘穴對胃部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穴位,有些喜歡喝酒的男性,喝完酒後就覺得胃部不好受,吃不下飯,這時候如能按壓中脘穴,就可以讓胃部的功能恢複正常,食欲增加。
第二個原因造成的食欲不振很麻煩,它可以說是一種神經性的食欲不振。近年來,有許多年輕貌美的女性,因為怕胖就節製飲食,結果患上了厭食症,就是肚子餓了也吃不下去飯。
對於神經性的食欲不振,僅僅活躍其消化器官的機能還是不管用的,因為他們不是真的缺乏食欲,而是主觀地壓抑食欲。因此,對於這些人施行按壓法時,應該從那些比較敏感的穴位著手,或者說選擇那些壓痛感強烈的穴位著重進行按壓。比如太陽穴、合穀穴、內關穴,三陰交、湧泉穴等。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激發患者的生命機能,培養他們對外界刺激的接受能力。當他們全身的生命機能開始活躍起來後,再按壓中脘穴以及周圍的穴位,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嘔吐
嘔吐不能說是一種病,但它卻是一種病症,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胃氣不降,濁氣上逆,從而發生嘔吐。
嘔吐不能說完全是壞事。比如吃了有毒的食物,就必須把胃內容物嘔吐出來不可。人們還會有這樣的感受,內心煩惡的時候,嘔吐出來反倒覺得好受一些。
運用指壓法治療嘔吐,不要指望它除去病根,有些嘔吐不過是某種嚴重疾病發作的征兆,那是必須看醫生的,而還有不少嘔吐隻是一時的不適或飲食不當引起的,這時候就可以運用指壓法消除惡心的感受,製止嘔吐再次發生。
製止嘔吐的重要穴位就是手部的合穀穴和手腕上的內關穴,用拇指按壓這兩個穴位時,不僅時間要長,不能低於10分鍾,力量還要大,一定要使患者感覺到明顯的酸、麻、脹才行。
一般來說,按壓3~5次後,惡心的感覺就會消失。
如果是因為食積而發生的嘔吐,下脘穴、穴則應該成為按壓重點,這兩個穴位都在人體正麵的中心線上。下脘穴在肚臍的上方,而穴在天突穴的下方。天突穴很好確定,就是喉結下邊胸骨上窩正中央,用手指可以摸到這裏有一個凹陷。就在天突穴下邊很近的地方。
如果嘔吐者伴有胃部極度不適,甚至出現胃部痙攣,那麼最有效的指壓穴位就是梁丘穴。這個穴位位於膝蓋骨上方的外角大約三橫指寬度的地方,隻要用力指壓此處,就會覺得特別疼痛,而胃部難受的感覺卻會隨著這種疼痛而緩解下來。
還有一些穴位對於消除嘔吐的不快感覺是很有效的,比如中脘、氣海、足三裏、公孫、照海、太衝等。隻要對它們加以按壓,就能減輕胸中的煩惡。如果你覺得這些穴位不好記,還有個更簡便的辦法,那就是用兩手拇指放在後腰脊椎兩側輕輕揉動1~2分鍾,也能起到較好的作用。
慢性肝炎
肝髒一向很少發生疾病,因而素有“沉默的器官”之稱。但肝髒一旦鬧起病來,就是大病。比如肝炎,如果是病毒性的,不僅自己受罪,還會傳染他人。尤其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目前還沒有特效藥,如果治療不及時,就會發展成慢性肝炎,終生不愈,而更可怕的結果還在後邊,那就是發展成肝硬化,直至肝癌。
既然慢性肝炎是慢性病,又沒有具有特效的藥物,那就急不得。醫生在給這類患者開藥時,總忘不了叮囑要加強休息。反正是要休息,倒不如趁這個時候用指壓法試一試。
背部的脾俞穴、肝俞穴是公認的治療腹部各種髒器疾病的最有效的穴位。任何一個髒器出了毛病,都可以從這兩個穴位著手進行治療。慢性肝炎自然不例外。
按壓完了後邊的穴位,就要及時地把注意力轉到前邊來。前邊有三個穴位對於慢性肝炎有療效。一個是中脘穴,位置在肚躋的正上方;另一個是期門穴,還有一個是日月穴。期門穴和日月穴之間大略距離隻有一個手指的寬度,找到了一個,就很容易找到另一個。
現在讓我們來告訴你一個確定期門穴的辦法:從乳頭往下拉一直線,然後用手指頭往下摸,會摸到一根肋骨,它就是第六根肋骨,在它的骨縫和那條直線的相交處,就是期門穴的位置。
對於中脘、期門、日月穴依次進行按壓,不僅對慢性肝炎有療效,對膽囊炎、十二指腸潰瘍、胃炎等消化係統的疾病也有療效。
慢性膽囊炎
根據解剖學的知識,膽囊是濃縮和貯藏膽汁之處,容積為30~50毫升。人進食時膽囊壁就會收縮,使膽汁進人十二指腸,協助消化脂肪。膽汁味苦色黃綠,主要成份有幫助脂肪消化的膽色素、膽固醇與無機鹽類等。由此可見,膽主要與人的消化有關,而患慢性膽囊炎後,不僅會使人感到疼痛,還會嚴重影響人體的消化和吸收。
以常規指壓法治療慢性膽囊炎,其具體順序和手法如下:首先按揉三焦俞,然後按揉膻中、中脘、章門,再按揉上肢的內外關,接著按壓下肢的陰陽陵泉、足三裏,最後按點太衝、丘墟。
還有一個穴位值得慢性膽囊炎患者重點關注,它就是膽囊穴。該穴位屬於經外奇穴,位於陽陵泉下方三橫指之內的地方,用手指按壓此處,會出現明顯脹痛。堅持按壓這個穴位,不僅可以治療慢性膽囊炎,對於膽石症、膽道蛔蟲、下肢麻痹等也有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