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坦·凡勃倫(1857—1929年)是經濟學製度學派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社會心理學派的創始人。凡勃倫1857年出生於威斯康星州的一個挪威移民家庭的小農場,生長在威斯康星州與明尼蘇達州的鄉村。他的父母重視教育,鞭策孩子們出人頭地和不斷接受更高的教育。在卡爾頓學院,凡勃倫跟隨世界著名經濟學家約翰·貝茨·克拉克學習經濟學,接著又到約翰斯·霍普金斯學院師從哲學家和美國實用主義的創始人查爾斯·皮爾斯學習哲學,在此期間,還師從美國經濟學會的創立者、傑出的經濟學家裏查德·伊利研修政治經濟學。後轉學至耶魯大學,在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威廉·格雷厄姆·薩姆納門下研究哲學,並於1884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但由於當時哲學家就業市場不景氣,凡勃倫無法找到一個哲學方麵的教職。經過7年埋頭苦讀,進入康奈爾大學學習經濟學。一年後和他的導師J·勞倫斯·勞克林一起到芝加哥大學,在那裏執教14年。之後,不停地從一個學校到另一個學校找工作,曾先後任教於康奈爾大學、密蘇裏大學等院校。
凡勃倫的主要經濟學著作有:《有閑階級論——關於製度進化的經濟研究》(1899)、《企業論》(1904)、《製作的本能與工藝的情況》(1914)、《既得利益與工藝的情況》(1919年出版,1920年重版時改名《既得利益與普通人》)、《工程師和價格製度》(1921)、《不在所有權和最近的工商企業——美國的事例》(1923)、《科學在現代文明中的地位》(1919)、《我們正在變化中的秩序論文集》(1934)等。
凡勃倫將製度定義為“廣泛存在的社會習慣”,然後開始他的“製度導向”的研究。他認為製度不是組織結構,而是大多數人所共有的一些“固定的思維習慣”。他用“本能代替理智來解釋人類的一切活動”這樣一種心理學作為理論的基礎來解釋社會經濟活動。在他看來,經濟製度是人類利用天然環境以滿足自己物質需求所形成的社會習慣,而一切社會習慣又來自於人類的本能,本能樹立了人類行為最終的目的,推進了人類為達到這一目的而做的種種努力。由於本能是天賦的、不變的,因而由本能所決定的製度的本質也是不變的,變化的隻是製度的具體形態。
凡勃倫認為經濟學應該是一門進化的科學。他把社會發展的規律和生物進化的規律等同起來。由於生物的進化是逐漸演變的,因此,凡勃倫認為製度的進化也是逐漸演變的,而不是突變的。同時,製度的演進不但是一個永不結束的過程,而且改變的趨向和進化的將來形態,除了短期外,都是不可能預期的。他在《科學在現代文明中的地位》一書中指出:“沒有一個人今天能預測現在歐美社會的趨向。固然工人階級有可能循著社會主義理想前進,建立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國際紛爭、沒有朝代的新社會。但是同樣地有可能,工人階級……由於忠誠習慣和競賽精神傾向的領導,熱情地投身於朝代政治……從達爾文的觀點上說,我們不可能預言無產階級將是往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或者將是回過頭來,把他們的力量埋入愛國主義的廣闊的沙土裏。這是一個習慣和固定傾向的問題。結果如何不是一個邏輯推論而取決於對於刺激的反應。”這表明,凡勃倫雖然認為現存的資本主義製度有缺陷,但他並不認為社會主義會取代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