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納·桑巴特(1863—1941年)是德國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新曆史學派代表人物。曾在柏林大學學習,畢業後留學意大利,188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888—1890年間任布萊門商會會長。1906年被聘為柏林商學院教授,1917年接替瓦格納任柏林大學教授直至1931年退休。1904年與韋伯(MaxWeber,1864—1920)等聯合主編《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立法和統計》等雜誌。主要著作有:《社會主義和社會運動》(1896,第10版改題為《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現代資本主義》(1902)、《三種經濟學》(1930)等。早期對馬克思主義持同情態度,主張實行“社會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強烈反對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理論。主張經濟現象應該與曆史的社會的整體聯係起來研究,經濟學應該成為“經濟社會學”。同時他提出“三種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極力反對“規範的經濟學”的方法和“因果的自然科學”的方法。主張“理解的經濟學”的方法,認為“理解國民經濟學”的任務在於理解各個曆史時代的經濟製度,以及支配經濟現象之間的相互聯係的經濟意識和經濟活動的動機。在《現代資本主義》中,強調精神(經濟意識)形成經濟生活、創造經濟組織,把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力,歸為“資本主義精神”。他在其最後一本著作《一個新的社會哲學》(1934)中,試圖用納粹主義的觀點分析當時的社會問題,成為希特勒法西斯的同情者。
桑巴特一麵繼承曆史學派的遺產,一麵企圖克服曆史學派缺乏理論體係的缺點,試圖將理論與曆史加以統一。在《現代資本主義》一書中,他使用了“經濟體製”和“經濟時代”這兩個概念,作為其理論體係的統一基礎。
桑巴特所謂的“經濟體製”是指由一種經濟意識和技術、勞動組織所構成的經濟體係,即所謂純正的“理想型”。他用它來作為觀察經濟生活中各種現象的尺度,並測定各個具體的曆史現實與這種純正的“理想型”之間的差距。
桑巴特的“經濟時代”的概念是和他的“經濟體製”概念相對的。他把純正的“理想型”的經濟體製稱為“全盛時期”(高度發達時期),在全盛時期以前,則為“初期”或“早期”,以後則為“後期”或“晚期”。他把資本主義的發展劃分為三個時期:即早期資本主義,從15—18世紀中葉;高度發達時期的資本主義,從1760—1914年;晚期從一戰結束開始。
桑巴特主張經濟現象應該與曆史的社會的整體聯係起來研究,經濟學應當是“經濟社會學”。他提出“三種經濟學”的方法,反對規範的經濟學的方法和“因果的自然科學”的方法,而主張所謂的“理解經濟學”的方法。他根本否定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而把精神(經濟意識)形成經濟生活、創造經濟組織,當做一種根本思想,並把資本主義的發展的動力,歸置於所謂的“資本主義精神”。希特勒上台後,桑巴特歌頌法西斯獨裁政體,擁護國家社會主義,鼓吹優等“種族”統治“劣等”種族,宣揚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戰爭,最終墮落成為一個自動的種族主義者和法西斯主義的辯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