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威斯利·密契爾:經驗統計學派的奠基者(1 / 1)

威斯利·克萊爾·密契爾(1874—1948年)是製度經濟學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經驗統計學派的創始人。密契爾出生於美國拉什維爾,早年就讀於芝加哥大學,師從凡勃倫,並獲得文學學士(1896)和哲學博士(1899)學位。他起初在芝加哥大學工作了一段時間,1913開始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直到1944年。密契爾還曾任位於紐約的全國經濟研究所主任(1920—1940)等職。他一生從事有關經濟周期的研究及其統計資料的收集,到去世時還在寫作《經濟周期內發生的事情》的未完成的手稿。他對經濟周期的深入研究,不僅使他成為當時這一領域的權威,而且還影響到今天的經濟學家對經濟周期的研究。

密契爾的主要著作有:《美鈔的曆史》(1903)、《以美鈔作本位製下的黃金價格和工資》(1908)、《經濟周期》(1913)、《指數的編製和使用》(1915)、《經濟周期:問題及解決》(1927)、《零花錢的回流辦法》(1937)、《經濟周期的計量》(與A·F·伯恩斯合著,1946)、《經濟周期內發生的事情》(1947)。

密契爾在經濟理論上最主要的貢獻是經濟周期的研究及其統計論證方麵。他在研究經濟周期時,依據統計材料,指出經濟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產生著下一階段,即繁榮導致衰退,衰退又導致繁榮,資本主義經濟正是這樣波浪式前進的。他反對用均衡原理來描述經濟過程,認為均衡概念是虛構的東西。

密契爾還進一步批判抽象演繹方法。他指出,不應先有理論概念,然後再用它來整理事實材料,而應當先對事實進行經驗統計的分析,然後歸納出原理。密契爾強調製度因素的作用,認為製度因素的作用對任何一種經濟現象或經濟過程的重要性,都是以經驗統計的分析作為依據的。他在分析經濟周期時,收集和整理了各國國民經濟的實際材料,使之成為實物指標和價格指標動態數列形式,叫做“動態數列分析”。密契爾的研究,推進了美國不少經濟學家在宏觀經濟研究中注意運用統計學和數量分析方法,並成為美國經濟學中的一個顯著特點。

密契爾一生都強調假設的發展同檢驗假說與事實是否一致,這兩者之間需有密切的相互作用,他是通過這種強調對經濟理論做出貢獻的。這種強調在他的經濟周期著作和在全國經濟研究所的許多領域的研究中都表現得很明顯。1945年他在任主任期間的最後一次報告中這樣說:“我們喜歡把自己看成是有助於奠定以下經濟學科基礎的人,即這種經濟學的觀點是有據可證的,而精明的讀者又能對此證據做出獨立的判斷……純理論體係能迅速而準確地設計出來,因為它不要求經濟學家去收集分析大量的資料、檢驗假設與事實是否符合、拋棄不相符的假設、設計新的假設並進行檢驗,直至最後建立起有事實根據的理論。”密契爾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與他煞費苦心觀察和記錄的周期經驗事實相一致的一般經濟周期理論。其經濟周期理論可概括如下:

1在密契爾看來,近代經濟的突出特點就是它的貨幣經濟性質。在近代經濟中,不僅以貨幣作為交換手段,而且一切經濟活動均以掙取和花費貨幣形式而進行。一個人的財富,在經濟意義上看,不取決於他提供或節約有用財貨的能力,而是取決於他支配一個適當的貨幣收入和實行金錢節約的能力。一般地說,有很多掙取金錢的方式並不對國民福利做出任何貢獻,而能增進國民福利的一些因素(如自然資源、機器設備和工藝技能等)又未必能起作用,因為在貨幣經濟條件下,這些因素隻能在人們於其生產中期望獲得一定的利潤時才加以利用。

2在《經濟周期》中,密契爾對各種經濟周期理論做了極客觀的描述,同時又以大量統計史料為依據,論證了經濟周期各階段的必然連續過程。他放棄了一般經濟學家所采用的均衡分析方式,而是從整個經濟活動的經驗探索中去尋找經濟波動的內在不穩定性。他把這種不穩定性的根源首先歸於謀取貨幣的過程,在他的著作中,經濟周期的自行調節成為近代資本主義貨幣經濟的曆史運動的同義語。貨幣經濟中的生產由現實的和預期的利潤決定,而利潤又與成本、價格及其他因素相關,對所有這些因素之間關係的調整,經常會出現失誤,於是形成周期的波動。

3密契爾選出了一些特殊因素,如貨幣因素、氣候的周期變動、儲蓄過多、消費不足、投資過多或不足等,作為解釋經濟周期的先驗依據,進行資料收集和統計檢驗。也正是在這種經驗分析的信念支配下,他才成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他的這種經驗分析方法對後來的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仍有很大影響。現在,主流派的經濟學家在做經濟計量學的研究時,仍然要以這種方法為基礎。庫茲涅茨就是用這種方法研究現代經濟的增長和波動,從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