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阿瑟·庇古:福利經濟學的創始人(1 / 2)

阿瑟·塞西爾·庇古(1877—1959年),英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劍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福利經濟學的創始人。他於1877年出生於英國懷特島。1897年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習曆史學和倫理學(當時經濟學包含在倫理學中)。後來受馬歇爾的影響,並在其鼓勵下學習經濟學。畢業後任劍橋大學講師,成為宣傳他的老師馬歇爾經濟學說的一位學者,並任英國倫敦大學傑文斯紀念講座講師。1908年馬歇爾退休,庇古繼任其在劍橋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席位,因此被認為是劍橋學派領袖馬歇爾的繼承人。他占據該席位長達35年之久,直到1943年退休。退休後,他仍留劍橋大學從事著述研究工作。另外,他還擔任過英國通貨外彙委員會委員和所得稅委員會委員,國際經濟學會名譽會長、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等職。庇古對經濟學的貢獻在於,一是創立了福利經濟學完整體係;二是重新解釋了古典邊際生產力理論。主要代表作有《財富與福利》(最初於1912年出版,後來於1920年以《福利經濟學》再版)、《失業理論》(1933)、《就業與均衡》(1941)等。

庇古作為馬歇爾的學生,是劍橋學派的最正統最權威的解釋者,在庇古一生成就中,最突出的就是建立了福利經濟學理論體係,其次就是將馬歇爾的貨幣數量理論用數學公式表示,提出了著名的劍橋公式。

庇古認為:“經濟福利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影響於:

(1)國民收入的大小;

(2)國民收入在社會成員間的分配狀況。”

這是庇古福利經濟學主要涉及的兩個命題。首先,庇古把“福利”區分為一般福利和經濟福利兩種。前者指人們對一般的欲望、感情和知識等方麵的滿足,這已是超出了經濟學的範圍。後者專指同人們經濟生活有關的效用的滿足,這是可以用貨幣直接或間接衡量的福利,也就是庇古的福利經濟學中所論述的“福利”。庇古認為這種福利“對全社會總福利有決定性的影響”,他用馬歇爾假定貨幣邊際效用不變的原則來衡量個人的經濟福利,然後加起來形成整個社會的經濟福利。為衡量經濟福利,庇古提出了邊際效用基數論,他認為,福利在於滿足,滿足由效用表示,而且,滿足或效用可以用人們為獲得它們而願意支付的貨幣量來計量。他又認為,由於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作用,如果一個人的欲望不變,他所持有的某種商品越多,那麼,他對於增加的單位商品量所得的效用會越少,因而他對所增加的單位商品量願意支付的貨幣量(單位價格)也就會越少。一個人為了得到最大的滿足或效用,需要合理地分配自己的貨幣收入來購買各種商品,使多購買的各種商品的邊際效用與商品的價格成比例。

既然個人經濟福利是可以計量的,社會福利當然也是可以計量的。庇古認為一個國家的國民收入量就是這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福利的量,所以一國的國民收入愈大,則經濟福利也愈大。而要增加國民收入,就要增加社會總產量,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使生產資源在各個生產部門間的配置能夠達到最佳狀態。在這個問題上,庇古提出了“邊際私人純產值”和“邊際社會純產值”兩個概念。邊際私人純產值是指增加一個單位的投資後,投資者私人收入所增加的值,它等於邊際私人純產品乘以價格。邊際社會純產值則是指社會因增加一個單位生產要素所得到的純產值,它等於邊際社會純產品乘以價格。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如邊際私人純產值間接地給別人帶來利益,則邊際社會純產值就小於邊際私人純產值。個別廠商的生產給社會帶來不利影響,庇古稱之為“邊際社會成本”。他認為,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各方麵投入的生產資源所形成的邊際社會純產值可以趨於相等,同時它們的產品價格也等於其邊際成本,此時的生產資源配置即達到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