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寅初,1882年誕生在中國浙江紹興一個釀酒作坊主的家裏,幼年隨全家遷居紹興附近的嵊縣。
1898年,馬寅初離開家鄉到上海求學,後又到天津北洋大學攻讀礦冶。1906年他畢業後,遠渡重洋,赴美國留學,先後在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經濟,均獲得博士學位。1916年回國後任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建國後,先後擔任中央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校長和中國人口學會名譽會長。
馬寅初的主要著作有:《中國經濟改造》、《經濟學概論》、《通貨新論》、《我的經濟理論、哲學思想和政治立場》和《新人口論》等等。
《新人口論》是中國現行人口政策的最重要依據,也是中國社會經濟學界的一個裏程碑。
我們翻開這本薄薄的但又份量十足的《新人口論》,便會驚訝於書中的思想與價值竟然與我們的現實貼得這麼近。
到下一個世紀中葉為止,人口問題將一直影響著我們社會的發展,當我們談到中國國情時,第一句就是:人口眾多,由於帶來的人多地少之矛盾、能源短缺和水資源不足、人口壓力產生就業難問題,以及產生了妨礙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提高、住宅緊張、青少年犯罪等問題,使我們認識到,解決人口問題是關係到能否早日實現現代化的不可忽視的問題。
馬寅初正確地估量了當時人口的發展狀況,並以此為立足點和出發點,闡述了“新人口論”
的中心論點:控製人口的數量和提高人口的質量。
這個中心論點解決了這樣一個矛盾:先進的社會主義製度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馬寅初用具體數字說明中國人口增加的速度。他說,1953年,國家曾經對全國人口進行過一次深入的普查,並且得出中國人口的增加率平均每年22‰。建國以來,國家在各方麵都有很大的變化,如就業的人多了,組織家庭比過去容易了;婦女在產前產後都有休假,加上保健事業的發展,嬰兒和母親的死亡率大大下降;內戰消滅了,人口大量死亡的現象已經沒有了;還有社會環境改變了,許多尼姑、和尚也結了婚。這些條件都是人口增加得快的原因。因此,他認為中國的人口這樣增長下去,50年後就是26億,因此他主張在實行計劃經濟的同時,必須實行計劃生育。
遺憾的是,馬寅初提出的“計劃生育”直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才真正實施起來。
當我們國家確定“計劃生育”這條國策時,西方許多國家都在抓我們的辮子,說我們的“計劃生育”是侵犯人權,這種論調,首先沒有認真分析我們的政策,其次帶有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按照馬寅初的觀點,我們的“計劃生育”政策正是尊重人權的一個重要措施。
“人權首先是讓所有的人都能吃飽飯”,如果我們不控製人口,任人口肆意增長,讓更多的人餓死、凍死,那才叫侵犯人權呢!
另外,馬寅初還提出了“普遍宣傳避孕,切忌人工流產”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