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約翰·凱恩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奠基人(1 / 2)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年),20世紀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奠基人。少年時代就讀於伊頓公學。1902年進入劍橋大學專攻數學,1905年獲數學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留校期間向馬歇爾和庇古學習經濟學。1906年底參加文官考試,被分配到財政部印度事務處工作。兩年後經馬歇爾的推薦,返回劍橋大學並講授金融學。1909年以一篇概率論的論文取得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院士資格。1913年出版第一部專著《印度的通貨與財政》,考察金彙兌本位製的職能,主張把印度的貨幣緊密地同英國的貨幣聯係在一起。由於此書的影響,使他於1913—1914年期間被任命為皇家委員會調查印度通貨和財政的委員,並於1915—1919年調任財政部擔任顧問。1919年以英國財政部首席代表的身份出席巴黎和會。會後,他寫成了《和約的經濟後果》(1919)一書,強烈反對向戰敗國的德國索取過多的賠款,認為讓德國支付巨額賠款不利於歐洲經濟的恢複。此書使他一舉成名,成為一位國際社會上頗有影響的政治經濟問題評論家。此後,他一方麵執教和著書立說,出版了《貨幣改革論》(1923)、《貨幣論》(1930)和《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等一係列著作;另一方麵,參與各種社會經濟活動。1941年以英國代表團團長的身份出席布雷頓森林會議,積極參與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工作。凱恩斯未曾受過係統的經濟學正規訓練,直到1936年所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下簡稱《通論》)中,他才最終創造出一個新的理論結構,第一次以係統的形式闡述自己的經濟學說。他提出了總需求不足、非充分就業均衡、不確定性、流動性偏好陷阱等新的理論概念,著重於對經濟總量的分析,用以說明經濟危機、長期蕭條和失業的現象,並且,進而一反新古典經濟學的自由放任傳統,提出了一套政府幹預的經濟政策主張。這些均被視為是對傳統理論的重大突破和劃時代的貢獻,並被後人譽為“凱恩斯革命”。

凱恩斯所處的曆史時期正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時期,而同時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的嚴重性和破壞性都是空前的,因此,凱恩斯所麵臨的是就業問題,增加就業的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是增加生產,但當時經濟不景氣,企業不願增加生產,也就不可能增加就業量。於是,凱恩斯開辟了另一條道路,擴大總需求,以刺激總供給,從而擴大就業。

凱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則。所謂有效需求,就是總需求函數與總供給函數交點上的總需求數值。這一點之所以“有效”,因為它代表著符合企業主預期利潤最大化的就業水平。具體地,以N代表雇傭的工人數量(就業量),以Z表示產出量的供給價格,則企業的總供給函數為Z=Φ(N),意味著雇傭N名工人所必須達到的最低限度的產品銷售額與就業量之間的函數關係。類似地,以D表示企業主的銷售額,則總需求函數為D=f(N),意指預期人們為購買相應數量的產品願原意付出的總支出與就業量的函數關係。簡言之,對企業主來說,Z=Φ(N)是預期至少能收回成本並獲得正常利潤的最低總收益,D=f(N)是預期市場上對相應產量的總需求,兩者同為雇傭量的函數,因此,兩者一致時,就決定了實際就業量。隻要D>Z,企業主就會設法擴大生產,就業量隨之增加,直到D=Z。這種使經濟達到均衡的社會總需求,就是凱恩斯所說的“有效需求”。因此,可以說,就業量決定於有效需求,那麼有效需求決定於什麼呢?

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決定於消費傾向和投資引誘。他認為,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有效需求一般總不足,或者說,在通常情況下的有效需求總不足以實現充分就業。原因可以從消費和投資兩方麵來分析。其一是心理上的消費傾向。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的消費需求也會增加,但出於“預防不測事件”、“養老”、“子女教育”等主客觀原因的考慮,人們往往會把增量收入的一部分用於儲蓄,結果消費的增長即邊際消費傾向小於一,從而導致經濟體係中消費需求的不足。除非投資需求不斷擴大,以彌補邊際消費遞減所留下的缺口,否則就不可能增加就業量。其二是投資誘導問題。凱恩斯認為,投資的大小取決於投資引誘,投資引誘等於資本邊際效率與利息率的差額。為什麼昵?凱恩斯是這樣解釋的:“隻有當資本邊際效率至少等於利息率時,資本家才肯進行投資,否則,如果資本邊際效率小於利息率,資本家便不會進行投資,而寧可把資本存放在銀行裏,以獲取較高的利息收入。”所謂資本邊際效率,即新增加一個單位資本所預期的利潤率。凱恩斯認為在技術裝備和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著社會投資的增加,資本邊際效率是會趨於遞減的。資本邊際效率為什麼會遞減呢?凱恩斯認為,當資本家對工廠設備進行新的投資時,他不僅要考慮現有設備的數量,而且還要對將來各個時期的競爭情況、有效需求和政治情況等影響收益的因素,作長期的預測;由於資本家對未來的預測缺乏信心,所以他們所預期的資本邊際效率常常偏低而不穩定。因此,由於資本邊際效率遞減這一基本心理規律的作用,社會對私人投資的誘惑力愈來愈小,從而使資本家階級不願意對社會進行投資,結果出現了社會投資不足的現象。另外,再從利息率方麵來看,凱恩斯認為利息率是由貨幣的供求關係決定的,貨幣的供求取決於貨幣的數量,貨幣的需求取決於人們對貨幣流動偏好的心理狀態。所謂流動偏好,就是指人們對現金的偏好。人們手中如果擁有一定數量的現金,就可以滿足支付各種開支的需要,應付任何意外支出和進行市場投機活動。所以利息率取決於人們的流動偏好和貨幣數量。他認為,如果貨幣的需求不變,貨幣的供給增加,利息率就會下降。反之,貨幣的需求增加,貨幣的供給不變,利息率就會上升。總之,凱恩斯認為,由於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和流動偏好規律的作用,引起投資不足,從而使資本主義社會“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願失業”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