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約翰·凱恩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奠基人(2 / 2)

基於上述觀點,凱恩斯認為,單憑資本主義的自動調節是不能醫治資本主義的失業症的,惟一的方法就是國家對經濟進行幹預。他說:“要使消費傾向與投資引誘二者互相適應,故政府機能不能擴大,這從19世紀政論家看來,或從當代美國理財家看來,恐怕要認為是對於個人主義之極大侵犯。然而我為之辯護,認為這是惟一切實方法,可以避免現行經濟形態之全部毀滅。”因此,凱恩斯指出,必須放棄自由放任的傳統政策,運用財政與貨幣政策,實施國家對經濟的幹預和調節,以確保足夠的有效需求,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凱恩斯提出的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按凱恩斯的說法,財政政策是通過改變國家的消費和投資的方法來改變國民收入的水平,有兩條途徑,即改變預算支出和預算收入,預算支出的增加或減少順次意味著國家投資和消費的增加或減少。另一方麵,預算收入的增加或減少順次意味著國家投資和消費的減少和增加。實施貨幣政策的立足點在於國家可控製貨幣數量,而在一定的流動性偏好的條件下,貨幣數量的大小可以影響利息率的高低,而在一定的資本邊際效率的情況下,利息率的高低又可以決定投資量的多寡。當消費水平不變時,投資量的多寡又決定國民收入的水平。這樣一來,資本主義國家的宏觀經濟運行就能夠被穩定在充分就業的狀態,不會出現長期的失業,也不會出現長期的通貨膨脹。

作為為適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而產生的凱恩斯學說,其根本點在於為資產階級而服務,因此,他的學說仍有其局限性,如他用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均衡說明有效需求,而這兩者都是資本家心理預期的東西,前者包括資本家預期的利潤,後者是資本家預期的購買價格,因此,二者的均衡不過是資本家這兩種預期之間的均衡。這就在原來的庸俗力量上更加進了唯心主義的因素。實際上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危機和失業是資本主義製度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說危機和失業是由於有效需求不足,這完全是一種現象的描述。正如馬克思指出:“認為危機是由於缺乏有支付能力的消費或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費者引起的,這純粹是同義反複。”除此之外,在他的學說中還存在著不少闡述不清晰甚至矛盾的觀點。但凱恩斯及其經濟理論對西方經濟學的影響是巨大的,其理論有許多合理的部分,並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凱恩斯的理論體係係統地創立了以決定國民經濟的根本因素為基礎的宏觀經濟模型。這一模型簡單,能夠控製,可以形成經驗公式,並與經濟政策問題直接相結合,從而促使關於政府作用的正統觀念發生了一場革命。在實踐中,凱恩斯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資本主義世界的宏觀經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