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熊彼特(1883—1950年)是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於奧匈帝國摩拉維亞省(今捷克境內)特利希鎮一個織布廠主家。他早年在維也納大學龐巴維克的門下學習;之後赴倫敦進修經濟學,在馬歇爾的門下求教。1909年起在切克諾維茨大學和克拉茲大學執教;於1919年擔任奧地利財政部長;1921年擔任比得曼銀行董事長;1925—1932年擔任波恩大學教授。1932年遷居美國,擔任哈佛大學教授直到1950年逝世,他一直保留奧國國籍。他是經濟計量學協會的創始人,並擔任該協會1940—1941年屆會長;還曾任1948年屆美國經濟學協會會長。
熊彼特的主要著作包括:《經濟理論學的本質與內容》(1908)、《經濟發展理論》(1912)、《教條與方法論的時代》(1914)、《經濟周期》(1939)、《帝國主義和社會階段》(1941)、《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主義》(1942)、《從馬克思到凱恩斯十大經濟學家》(1951)、《經濟分析史》(1954)等。
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的內容包括:他的經濟成長、經濟周期、創新觀點等早期思想雛形。在成長理論方麵,他有兩個特殊觀點:第一,認為隻有企業家才能把土地和勞動這兩個內在因素的使用進行新的組合,才是經濟成長的基本動力。他隻將勞動力和土地視為內在生產因素,而將人El、欲望、生產組織的變化等列為外在因素,顯然是不確切的;第二,他強調銀行信用對經濟發展的推進作用‘特別強調銀行對未來勞務和商品所提供的信用(他稱為“非正常信用”)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一觀點中的過分強調銀行信用和將銀行信用分為正常和非正常,是不全麵和不合邏輯的。但其強調銀行信用的觀點卻被數十年後的西方貨幣成長論者推崇為珍貴的先行思想資料。此外,他的《經濟周期》對資本主義經濟周期運動提供了較為豐富的曆史統計資料。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是熊彼特的著作中最為暢銷的一部,這本書從刊行到他逝世的8年中,共發行了13版。熊彼特對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資本主義的本質現象就是所謂的“創造性的破壞過程”,資本主義的競爭主要是由創造性的破壞所決定,而不是由價格起支配作用的競爭過程所決定,創造性的破壞過程使資本主義得以不斷從內部更新經濟結構。因此,資本主義決不是靜止的,創新、新組合以及經濟發展才是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離開了它們,資本主義就不複存在。隨著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創新日益成為日常事務,技術進步成為訓練有素的專家的事業,企業家的社會經濟職能逐漸消失。經濟發展日益成為非人格性的和機械的,資本主義在經濟上的成功使資本主義本身成為累贅,最終損害資本主義製度。資本主義在政治上的失敗使得社會主義最終取代資本主義。但他所謂的“社會主義”,不過是由中央機構直接控製生產和分配的一種組織形式,決不可能是無產階級的政權。這與20多年前第二國際的修正主義觀點是相同的,隻是由他這樣一位著名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加以宣揚對一些尚無經濟學素養的讀者更具迷惑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