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文·哈維·漢森(1887—1975年)是美國當代經濟學家,美國著名的凱恩斯主義者。漢森出生於南達科他州的維伯格。1910年獲南達科他州蘭克頓大學學士學位,1914年入威斯康星大學,1918年獲博士學位,1919年在布朗大學任助理教授,接著受聘於明尼蘇達大學,執教達20餘年,1937年起受聘於哈佛大學。1937年任美國統計協會的副會長;1938年任美國經濟學協會會長。漢森曾擔任過美國政府機構中的許多職務,如1933—1934年任美國總統國際經濟關係國家政策調查研究委員會的研究主任;1937—1938年任美國總統社會保障顧問委員會的成員;1941—1943年任美國加拿大經濟聯合會主席;1940—1945年任聯邦儲備委員會的特別經濟顧問等等。他1957年從哈佛大學退休,之後他作為訪問教授在博姆貝大學和許多美國大學任教,直到1975年去世為止。
漢森的主要著作包括:《繁榮與蕭條的周期》(1921)、《經濟周期理論》(1927)、《充分複興還是停滯》(1938)、《財政政策和經濟周期》(1941)、《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1945)、《經濟政策與充分就業》(1947)、《貨幣理論與財政政策》(1949)、《經濟周期與國民收入》(1951)、《凱恩斯學說指南》(1953)、《美國的經濟》(1957)、《六十年代的經濟問題》(1960)等。
漢森最初是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曾反對國家幹預經濟。1936年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出版後不久,1937年漢森轉而追隨凱恩斯成為凱恩斯的信徒,竭力宣揚凱恩斯主義,為在美國宣傳、普及、解釋與發展凱恩斯主義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凱恩斯學說指南》一書是這方麵的代表作。他還以哈佛大學為中心,培養出了一批像薩謬爾森、托賓、索洛等著名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漢森在經濟理論上的主要貢獻在於對凱恩斯主義的發展和運用。其主要經濟思想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他進一步發展了混合經濟理論。漢森認為,在19世紀末期以後,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製度,已不再是純粹的資本主義經濟,而是一種既有私人經濟又有公共經濟的雙重經濟。在這種經濟中,社會化的公共經濟在生產上是指國營企業,在收入和消費上是指公共衛生、保健、低廉房租的住宅、社會安全和福利事業。因此他說要在雙重意義上來理解混合經濟,即生產上的公私混合經濟和收入與消費上的公私混合經濟。但是他認為,企業國有化並不是混合經濟發展的趨勢,主要趨勢是從個人主義的經濟向以社會福利為重點的混合經濟發展。漢森不讚成企業國有化,而主張國家調節經濟,來彌補私營經濟的缺陷,克服失業、經濟停滯和分配不太平均等弊病。漢森的混合經濟實際上就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和福利國家。他把這種經濟作為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
(2)他提出了長期停滯論。漢森認為,產業革命到20世紀初的100多年中,由於技術進步、人口增長和新領土開拓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了大量投資,這一時期資本主義迅速成長。但此後就開始了一個“長期停滯”的階段。造成這一趨勢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長速度降低,新領土開拓停止,公司儲蓄達到很高的程度,資本大量堆積,發明創造偏向於節省資本等。所有這些,使投資機會日益枯竭,從而使資本主義陷入長期停滯的局麵。他主張,擺脫這種長期停滯的方法是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幹預,因為投資是決定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這一時期當投資誘因減弱而造成長期停滯的局勢時,隻有依靠政府的大力幹預,特別是政府擴大財政開資才能刺激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