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拉格納·弗裏希:經濟計量學的研究先驅(1 / 2)

拉格納·安東·基特·弗裏希(1895—1973)是挪威當代經濟學家,經濟計量學的先驅者,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裏希1895年出生於挪威奧斯陸一個小手工業者家庭,曾在金銀首飾店當學徒,同時就讀於奧斯陸大學經濟係,1919年獲經濟學學士學位。20世紀20年代前半期先後留學法、德、英、美、意等國,研究經濟學和數學。1925年起執教於奧斯陸大學,並於1926年獲該校哲學博士學位。留美期間曾於1930—1931年擔任耶魯大學客座教授,自此成為資產階級經濟學中把數學方法和統計方法應用於經濟研究的一位先驅者,並把這一分支命名為“經濟計量學”。1930年他在美國參與發起和創建了經濟計量學協會,並擔任該會刊物《經濟計量學》雜誌的主編達22年之久。在享有盛名之後,弗裏希於1931年回奧斯陸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並擔任該校新成立的經濟研究所所長直至1965年退休。退休後仍繼續從事經濟學問題的研究和寫作,二戰後他曾任聯合國的經濟顧問、經濟與就業委員會主席等職,並在印度和埃及擔任顧問工作多年。

弗裏希的主要經濟學著作有:《測量邊際效用的新方法》(1932)、《運用完全回歸係統的統計合流分析》(1965)、《生產理論》(1965)、《經濟計劃研究論文集》(1976)。重要論文包括:《論純粹經濟學問題》(1926)、《經濟理論中的靜態學與動態學》(1929)、《動態經濟學中的擴散問題和衝擊問題》(1933)等。

弗裏希是西方經濟學中將數學和統計方法應用於經濟學研究的先驅者,是經濟計量學的奠基人。他首先提出了經濟計量學的定義,並第一個運用經濟計量學的方法分析資本主義的經濟波動,首創描述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數學模型,最早把導致經濟波動的因素區分為擴散作用和衝擊作用兩大類,將兩者結合起來解釋資本主義經濟周期,從而為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周期理論奠定了重要基礎。他在把經濟計量學的理論和方法應用於社會經濟活動方麵,也做出了許多貢獻。

弗裏希早在1923年就開始研究效用的測量問題,1926年寫成論文《論純粹經濟學問題》,提出了測定邊際效用的“等量法”,並首次使用“經濟計量學”一詞。他認為以往的經濟學理論有很多含混不清和模棱兩可的地方,要使經濟學具有明確的量的關係,就要把數學和統計方法引進經濟學,從而經濟計量學就是“融合數學、統計學及經濟理論,結合研究經濟行為和現象的理論和實務”。他在《經濟計量學》雜誌創刊號社論中說道:“經驗表明,統計學、經濟理論和數學這三方麵對真正了解現代經濟生活中的數量關係來說,每一方麵都是一種必要的但本身並非充分的條件,把這三者結合起來,才是強有力的研究方法,正是這種結合構成了經濟計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