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拉格納·弗裏希:經濟計量學的研究先驅(2 / 2)

弗裏希在1936年發表的《論均衡和不均衡的概念》一文中闡述了動態經濟學的基本思想,被視為動態經濟理論的開拓者。弗裏希在《動態經濟學中的擴散問題和衝擊問題》等論文中率先提出完整的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數理模型,將造成經濟波動的因素區分為擴散作用和衝擊作用。前者指經濟體係內部的經濟變量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經濟變動,即所謂加速原理。後者指外在因素對經濟體係的衝擊引起的經濟變動,即所謂或然因素的衝擊作用。但該周期模型顯示了一個衰減趨勢,與實際觀察到的周期不衰減並不相符,他認為這個模型對“擴散”問題提供了一個滿意的解釋,但沒能解釋“衝擊”問題。他在創立這個模型時所借助的觀點和分析方法,被西方中產階級經濟學界公認為是現代經濟周期分析上的最佳原理。同時,弗裏希在統計方法和經濟計量方法上,具體算出需求及供給曲線,進一步把回歸方程法運用於經濟計量學中,創造了“統計合流分析”方法,來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多種關聯同時起作用所帶來的統計問題,開聯立方程式模型之先河,為現代經濟計量學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弗裏希除了對經濟計量學的理論和方法做出多方麵的貢獻外,還把經濟計量方法應用到經濟分析中,在經濟計劃及政策理論方麵獨樹一幟。他在這方麵的主張概括起來主要有:首先,通過計劃過程把生活最重要目標的實現過程公式化,使得早期的計劃問題得到結構明晰的闡述。其次,他並不主張取消市場機製,而是提倡對市場機製進行有效的測量並作為經濟政策的反饋信息;第三是所謂“專家治國論”,即建立強有力的國家協調機構,使經濟專家和政治家在政治優先的基礎上進行合作。這些理論對挪威政府的經濟政策有深刻影響。他提出的“決策模型”和其他為政府製定計劃的經濟模型被廣泛采用。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弗裏希的主要興趣轉向指導經濟上落後的國家搞“經濟計劃”,力圖為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找到最優方案。此外,在消費者行動、經濟福利理論、指數論、國際貿易和人口理論上都有所建樹。

由於弗裏希在經濟計量學的理論、方法及其應用方麵做出的貢獻,1969年他與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一起被授予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