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賓斯·萊昂內爾(1898—1984年)是英國經濟學家,經濟思想史家。他出身於貴族家庭。1923年畢業於倫敦經濟學院,1929—1961年任該校教授,1962—1967年為兼職教授。1968—1974年任學院董事會主席。1939—1946年任英國戰時內閣經濟組組長;1961—1970年任《金融時報》社社長。此外,羅賓斯還擔任過英國科學院、英國國家美術館、皇家經濟學會、皇家歌劇院等一係列公職或榮譽職位,並於1958年被封為非世襲貴族。
羅賓斯的主要代表作品有:《論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1932)、《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經濟政策理論》(1952)、《羅伯特·托倫斯與古典經濟學的演變》(1958)、《經濟思想史中的經濟發展理論》(1968)等。
羅賓斯是倫敦學派的代表人物,同其老師坎南一起堅決反對國家幹預主義,使得倫敦經濟學院長期成為英國經濟自由主義中心。他強調價格製度和市場機製能夠最合理地配置生產資源,他抨擊集體主義經濟降低工作效率、損害消費者利益和妨害個人自由,他指責工會組織提出過高的工資要求,使得企業難以盈利從而不能維持充分就業,於是造成經濟危機和嚴重失業。總之,他是一個“保守派”經濟學家。
羅賓斯於1932年發表的《論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是一本有廣泛影響的論述經濟學方法論的著作,該書旨在恢複西尼爾、穆勒、凱恩斯等人為代表的正統新古典經濟學的聲譽,排斥曆史學派或製度學派繁瑣的經驗研究,力主依據經驗事實得出若幹一般性的假設(這同奧地利學派主張先驗性假設條件的有效性不同),通過演繹推理得出理論結論。與此同時他又堅持主張人與人之間相互比較的主觀性質的有效性。因而他的方法論仍未脫出主觀經驗主義性質。羅賓斯在該書中提出經濟學應是對個人在資源稀缺條件下進行合理選擇的研究觀點,已被西方經濟學(尤其是有關微觀經濟分析)廣泛接受。他對經濟學下了一個著名的定義:把人類行為作為可替代使用的給定目的與稀缺手段之間的關係來研究的科學。按照這種解釋,經濟學最終變成了人類行為學的一個分支,不必再研究實際的經濟現象和進行經驗論證,它隻是保證最大限度地實現人們所抉擇的活動目標。這對以後西方經濟學研究對象發生重大轉折起著直接而深刻的影響。
羅賓斯後來的學術興趣集中在經濟思想史方麵。《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經濟政策理論》和《羅伯特·托倫斯與古典經濟學的演變》這兩部著作使其名望大增,確立了他作為世界一流經濟史學家的學術地位。然而,羅賓斯身為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家,並未做出過顯著的理論發現,也沒有形成其獨特的一套學術思想,因而他對西方經濟學發展所起的實際影響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