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崗納·米達爾:瑞典學派的創建者(2 / 2)

米達爾非常強調“現實主義”,不管是經濟理論、種族關係,還是世界性的貧困問題,他都要用“現實主義”這把尺子來衡量。一切不符合現實主義的東西,他都加以揭露和批判。早在30年代初期,米達爾就對傳統的經濟理論進行了抨擊,40和50年代以後,其戰鬥精神更加煥發。他的《亞洲的戲劇:一些國家的貧困的研究》(1968)和《反潮流經濟學批判論文集》(1973)等著作集中反映了這一特點。米達爾指出,傳統的經濟理論完全不適用於不發達國家。米達爾主張采用製度方法,對一個國家各方麵的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他指出,“在一個相互依賴的社會體製下,不存在獨立的經濟、政治或社會問題”。

1945年至1947年,米達爾就任瑞典政府貿易和商業大臣時,曾代表政府與前蘇聯進行貿易談判,他同財政大臣維格福斯同意向前蘇聯提供278億美元的商業貸款。消息傳出,輿論大嘩,不僅國內一些人吵吵嚷嚷,其他國家也說三道四,米達爾毫不退讓,他聲稱瑞典“保留判斷為了增進國際間合作采取各種措施是否合適的充分自由”。在他的堅持和推動下,瑞蘇貿易協定於1946年9月終於簽字。

米達爾在經濟學方麵的研究工作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20年代至30年代,他的經濟學研究屬於新古典主義傳統,研究純粹理論問題。他作為瑞典學派的創建者之一,繼承了威克塞爾的傳統,對資產階級的一般動態均衡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所指出的米達爾“在貨幣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方麵的首創性研究工作”,就是指他在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1931年,米達爾在其名著《貨幣均衡論》中,對威克塞爾“自然利率”的基本理論進行了重要的修改、補充和發展。他指出,威克塞爾“自然利率”概念,在貨幣經濟中是自相矛盾和無法確定的。米達爾認為,貨幣利率也不須包含在用來確定自然利率的公式之中。他在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動態過程時,把收入、費用、貯蓄和投資等經濟變量區分為“事前的”和“事後的”兩種類型。前者指分析期間開始時的預計數值,後者指分析期間結束時的實現數值,由此來說明貨幣均衡條件,也就是經濟均衡條件,說明社會儲蓄與投資等式的事前觀察,為何經過供給和需求的調整,達到事後的均衡。這一觀點已被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廣泛采用。

第二階段,自40年代起他就轉向製度經濟學研究,即從結構上或製度上來研究社會經濟問題。瑞典皇家科學院所指出的“對經濟的、社會的和製度現象的內在依賴性的精辟分析”,就是指他在第二階段的研究成果。使他研究的方向轉變,是由於他研究社會平等問題引起的。30年代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也嚴重地影響了瑞典的經濟,生產下降,企業倒閉,失業增加,廣大人民群眾陷於生活貧困的境地,可是同時社會上另一部分人卻仍然很富裕。這種情況,使他開始研究社會平等問題。1934年,他與妻子合作,出版了《人口問題的危機》一書,提出實行均等化社會改革的一些主張。1944年,他寫作的《美國的兩難處境:黑人問題和現代民主》,該書從生活條件最差的人的角度,研究了美國的社會不平等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米達爾開始研究世界範圍內的平等問題,研究發展中國家大多數人的窮困問題和均等化社會改革問題,並進而研究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之間的不平等問題。研究社會不平等問題涉及麵很廣,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社會製度和社會結構問題,需要進行跨學科的研究,使他從理論經濟學的研究轉到製度經濟學的研究,而成為一名製度經濟學家。

為表彰米達爾在貨幣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方麵的成就,表彰他對經濟的、社會的和製度現象的內在依賴性的研究成就,1974年授予他諾貝爾經濟學獎。

除諾貝爾經濟學獎外,米達爾還獲得了很多其他榮譽和獎勵。1938年獲得哈佛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曾獲得應用人類學會的馬林諾斯基獎,1944年獲得安尼斯菲爾德—沃爾夫獎。他是瑞典皇家科學院、英國科學院、美國文理科學院的成員,是經濟計量學會和美國經濟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