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羅賓遜(1903—1983年)是現代世界聞名的惟一女經濟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英國皇家經濟學會副會長。羅賓遜於1903年出生於英國的坎伯利,中學畢業後進入劍橋大學學習經濟學,並於1925年以優異成績獲劍橋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1927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次年同經濟學講師羅賓遜(EdwardAustinGossageRobinson)結婚,後來夫妻倆曾去印度一段時期,1929年返劍橋任教,1965年任劍橋大學經濟學係教授,1971年退休後任劍橋大學經濟學係任名譽教授,1972年受美國經濟學協會主席加爾布雷斯的邀請,主持了理查德·伊利講座;同時還先後在北美的許多大學如緬因大學、巴納德學院、多倫多大學等主持講座和演講。1980年被哈佛大學授予法學名譽博士,這是該校最高榮譽獎。1983年在劍橋大學因病去世。她在許多經濟理論領域均有其獨立觀點,是有名正統經濟學家中能同情並部分吸收馬克思經濟學說之一人。1933年出版的《不完全競爭經濟學》發表了和美國經濟學家張伯倫在《壟斷競爭理論》中基本相同的觀點,因此她被稱為壟斷經濟學創始人之一。她的專著主要有:《不完全競爭經濟學》(1933)、《資本積累論》(1956)、《現代經濟學導論》(與伊特韋爾合著,1973)等。
羅賓遜在學生時代就是馬歇爾的信徒,在開始工作時受斯拉伐一篇論文的影響,意識到自由競爭下不可能達到均衡,從而開始了不完全競爭的研究。其時她已是凱恩斯的積極追隨者,在《不完全競爭經濟學》問世後,即感到此書不能解決失業問題,在凱恩斯的《通論》發表後,她出版了兩部著作,為凱恩斯理淪通俗化做出貢獻。但在宣傳凱恩斯的同時,她在分析體製上已開始同凱恩斯發生了某種程度的分離。由於受斯拉伐和蓋萊茨基的影響,她試圖將凱恩斯和馬克思的理論進行比較、綜合,並寫就了《論馬克思的經濟學》等一係列論文。二戰後,她的研究興趣集中在長期增長理論方麵,力圖把凱恩斯的理論長期化和動態化。50年代後,她同美國凱恩斯主義者的新古典綜合派進行長期論戰,最終形成新劍橋學派。70年代初,她提出了“經濟學的第二次危機”的新論點,將凱恩斯理論以前經濟學無法解釋的失業問題稱為第一次危機,現代經濟學不能解釋的就業問題稱為第二次危機。她的理論發展過程極其豐富,從自由競爭均衡發展到不完全競爭,再到凱恩斯的宏觀分析,又到對凱恩斯體係缺陷的彌補,並部分接受馬克思經濟理論。
羅賓遜的《不完全競爭經濟學》和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都被認為是在不完全競爭理論方麵具開創性和經典性的著作,但他們的分析範圍與目的卻很不相同。羅賓遜在著作中開宗明義地說,本書的目的:“‘在對經濟分析有興趣的人們中間,有工具製造者和工具使用者’。本書是作為一箱工具而獻給分析經濟學家的。這是一篇討論經濟分析方法的論文,對我們關於現實世界的知識隻能有間接的貢獻。”同時,羅賓遜的不完全競爭理論的出發點及強調的重點不同,她直接從壟斷均衡進行分析。在她的分析中,成為特色的是她用邊際分析方法分析利潤最大化行為。這成為後來對各種市場結構中的廠商均衡分析的標準分析工具。她的分析比張伯倫的分析適用範圍更廣,也更概括。她從賣(商品的銷售)和買(要素的購買)兩方麵來分析不完全競爭廠商的行為,她不僅分析了不完全競爭條件下廠商的需求、成本及其價格的決定,指出在存在壟斷的條件下,商品價格的高低決定於企業的經營決策;而且,她還分析了價格歧視的條件及價格歧視下的價格決定;同時,羅賓遜分析了買方壟斷的條件及買方壟斷下的價格決定問題、剝削問題。認為壟斷是產生價格歧視和剝削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