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賓遜是劍橋學派經濟增長理論的奠基者。她的經濟增長理論的特點在於:將有效需求理論運用於長期經濟增長理論的分析,著重論述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之間的依存關係。她把整個社會收入分為兩類:資本家階級的利潤(包括利息)和工人階級的工資。根據這一經濟增長理論,資本主義經濟要穩定、均衡地發展,實際工資水平隨人均增長率以相同的比率穩定增長,資本家對未來是樂觀的,投資按同一比率逐年增加。羅賓遜把滿足這些條件的經濟增長稱為“黃金時代”。但是,由於資本主義經濟中經常出現資本家的積累衝動而引起的投資波動、勞動力供求不平衡等,不可能總是具備“黃金時代”所需的條件。因此資本主義經濟並不總是穩定地增長,而且經濟的持續增長還會加劇收入分配的不合理。
現代分配理論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資本及其報酬方麵,更主要表現在“資本”這一概念上。羅賓遜的分配理論和其他西方經濟學家不同之處在於,她認為具有物質形態的機器、廠房、工具等資本不能集合為一個生產要素,也就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邊際生產力範疇,更不能根據它來決定分配份額。羅賓遜堅持利潤是“經濟的剩餘”,隻是產品成本和根據產品的需求而形成的產品價格之間的差額。國民收入分配,區分為工資和利潤兩大部分,成為工人階級和資本家階級之間的分配問題。根據利潤率決定公式,假定工人工資全部用於消費,儲蓄均來自利潤,則整個社會經濟的利潤率將取決於資本積累率和利潤中用於儲蓄部分的比率。這樣,利潤等於投資,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相當於投資在國民生產中的比率。因此,工人工資等於消費品生產部門的產值,資本家利潤等於投資品生產部門的產值,那麼,國民收入在工資和利潤間的分配可從國民生產在消費品和投資品之間的配置中反映出來。如果投資品在國民生產中的比率愈高,則利潤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相對愈高。由此,利潤在國民收入分配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投資率高,經濟增長率也高,則必然導致國民收入的分配有利於資本家而不利於工人。故而資本主義經濟的自由增長,必然會擴大工資和利潤分配比例的差距,使工資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愈來愈下降。
羅賓遜在西方經濟學領域的成就相當廣闊,她采用曆史分析、長期動態分析與短期靜態分析、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提出了不完全競爭理論;並把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問題聯係起來,對凱恩斯經濟學的發展做出了實際貢獻;她還主張用學院式方法來解決馬克思提出的問題,這在西方經濟學家中是很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