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威廉·舒爾茨:人力資本理論的創立者(2 / 2)

作為一個社會科學家,舒爾茨同一個自然科學研究者相比,有一個很大難題時常困擾他,那就是他不能跑到極抽象的、純粹的、不觸犯任何人利益的空間去進行實驗。在資本主義國家裏,一個社會科學家要麼說謊,要麼客觀地如實地解釋社會現象,但是後者會觸犯某些人的利益,從而使社會科學家常常遇到麻煩。在舒爾茨的生活中,就有過這樣的經曆。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舒爾茨與他在依阿華州立學院的同事們合作,寫了一組關於戰時美國農業政策和食品政策的文章。這組文章旨在評論如何調整好美國的農業政策,使之最大限度地滿足戰時需要。文章的第一篇叫做《在戰時食品供給中加入乳製品》(1943)。這篇文章在牛乳生產地帶的依阿華州引起了軒然大波,依阿華州立學院當局勒令他將小冊子收回。校方采取如此強硬的措施,是因為小冊子威脅到依阿華乳製品資本家的利益。原來,小冊子指出:人造奶油是從植物油中提取出來的。從營養學的角度看,用它來代替奶油是可以的。政府利用稅收等手段禁止或限製生產人造奶油的做法應當廢止。這樣,這本小冊子便被扼殺了。對這件事,舒爾茨感到受到莫大的侮辱,他憤然離開了這所學院,移居芝加哥市。

舒爾茨最感興趣的第二大問題是關於經濟增長理論。他通過自己的著述,向人們解釋應當如何理解經濟增長,怎樣才能促使經濟增長。在他給一個代表會議準備的題為《世界的食品》(1945)的報告中,他係統地分析了影響需求的各種因素(如人口、收入、需求彈性等)與影響供給的各種因素(如勞動力的技術水平、農業人口的技術進步和投資率等)之間的關係。在舒爾茨研究這一課題成果中,最有影響的著作是1964年出版的《改造傳統的農業》。他在書中所持的主要觀點是:第一,傳統的農場主在利用資源方麵是有成效的;第二,農業勞動的邊際生產率並不等於零;第三,如果新的生產方法較這古老的生產方法具有更多的優越性,那麼即使是收入少的農場主也願意棄舊圖新,采用先進生產方法。他從這一係列觀點中得出結論:發展農業並不會影響經濟的增長速度。

舒爾茨還注意到第三世界國家的農業發展問題,提出了如何提高低收入國家食品生產和增加農業收入的一些措施。他認為,在這些國家中,應當注重發展和引進新技術,不應閉關自守,固執地采取延用了幾個世紀之久的落後經驗技術。他反對發展中國家犧牲農業去發展工業,犧牲農村人口的需求和食品生產去保障城市居民的消費需要。舒爾茨看到某些第三世界國家不注意根據本民族經濟的特點,而去盲目追隨發達國家發展工業,便提出忠告,勸誡他們不可這樣尋求暫時繁榮。由於在經濟學領域內的創新和貢獻,他於1979年12月10日登上了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金的領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