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簡·丁伯根:經濟計量學之父(1 / 3)

簡·丁伯根1903年4月12日出生於荷蘭海牙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一位得過博士學位的語言學家,執教於海牙一所中等學校。老丁伯根夫婦十分注意對孩子們的教育,他們為培養和發展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他們鼓勵孩子們學習自然科學,用簡潔的語言來闡述科學的理論。在他們的四個男孩子中,除了簡和尼可拉斯是有名的大學教授外,最小的孩子倫克也是一位動物學教授,但不幸在40歲時便去世了。一家父子有四位先後獲博士學位已屬不易,而兄弟二人相繼被授予諾貝爾獎金則更是難得。

丁伯根的家庭不僅有著濃厚的學術研究傳統,而且對社會問題也有濃厚的興趣。這對簡·丁伯根的一生是有重要影響的。他在年輕時代便加入了荷蘭社會主義青年協會,而後又成為荷蘭社會民主工黨的成員。

19歲(1922)時,丁伯根考入了荷蘭萊頓大學,攻讀物理學,23歲畢業後,經過三年的努力,於1929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但是,就在這時,他的誌趣已經不在物理學方麵,而轉到經濟學方麵。促使丁伯根有這種轉變的原因是他對數學有特殊愛好。即便是在專攻物理學時,他也著重於研究物理學中的數學問題。他的博士論文就是以“物理學和經濟學中的最小值問題”為題的。數學是丁伯根由自然科學工作者轉向經濟學家的橋梁。盡管他的指導教師保羅·埃倫弗斯特鼓勵了他作這種轉變,但是,沒有他本人具有的敢於獨創和刻苦鑽研的精神,他的天才也會像閃電一樣轉瞬即逝。

丁伯根一生都專心致力於使數理經濟學同統計分析結合在一起,為創建資產階級經濟計量學而堅持不懈。這點,他同比他稍早一點開始研究的拉格納·弗裏希是不約而同地走到一起的。比較起來,弗裏希所走的是一條學者、專家的道路,他在教學崗位上從事研究和探索,其研究成果僅僅為政府部門提供參考。簡·丁伯根從年輕時候起便投身仕途,差不多有30年他一直在荷蘭中央政府工作,後期當上了荷蘭中央計劃局局長。應該說,他在經濟計量學的探索中比費裏希有更好的條件。也許,正是由於這種緣故,他的創造更多地側重在應用上。從這個意義上說,簡·丁伯根的探索性工作比他同時代人更細致,更具體。他並非資產階級的職業官僚,他具有專家、學者的風度,忠於自己師承的經濟思想,注重實際,孜孜以求。在個人品德方麵也是比較謙遜和不畏艱難的。例如,盡管簡·丁伯根是公認的經濟計量學創始人之一,曾被譽為“經濟計量模式建造者之父”,但是,在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當他已頗有聲名之後,他在自己的著作中仍然把這方麵重要觀點的提出,歸功於弗裏希和另一些瑞典經濟學家。

剛離開萊頓大學的時候,簡·丁伯根曾在荷蘭鹿特丹監獄管理機關工作過一段時間,爾後才進入荷蘭中央統計局,在那裏工作到1945年,斷斷續續達15年之久。這是他一生研究工作中的奠基階段。他年富力強,精力過人,一開始就擔負著經濟周期研究小組的領導工作,他信心百倍地在這個領域中創建經濟計量學。

丁伯根不可能了解資本主義的經濟周期運動的惡性循環是由於它自身的矛盾所引起的,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他所研究的隻是從量的角度考察資本主義經濟周期運動,從中找出這些變動的量的關係,並據此設計出種種模式,來估量和預測周期波動的情況。開始,他著重研究需求方麵的情況,即估量社會各個集團收入的變動、價格的變動對各種商品和勞務的需求情況、對進口和出口總額及總消費的影響。在這個基礎上,他更為大膽地試圖對一國的整個經濟周期波動做出解釋。1936年,簡·丁伯根為荷蘭的經濟設計了一個由24個聯立方程式構成的模式,這個模式成為荷蘭經濟模式的樣板。接著,他又為美國、法國、英國和德國設計經濟模式,以解釋這些國家曆史上的經濟周期波動,並預測該國的經濟發展趨勢。其中,他為美國設計的模式竟包括有48個聯立方程式。很明顯,他在經濟研究中對數學的應用比弗裏希更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