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間,丁伯根對資產階級經濟計量學的貢獻,集中收錄在他1939年出版的《經濟周期理論的統計檢驗》兩卷論文的彙編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資本主義國家恢複經濟的迫切需要,簡·丁伯根上述研究的價值日益被各國所公認。這時,他升為荷蘭中央計劃局局長,從此,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傾注於荷蘭的經濟重建工作上。他始終把他的研究工作同國家所麵臨的現實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密切地聯係在一起。因此,隨著戰後情況的變化,他更加注重於經濟政策的研究和製定,他的目標是要使政策數學化,即為各項政策找到最優的價值目標。簡·丁伯根認為,為了達到經濟政策上的量的目的,必須采取相應的定量的措施,而這種最佳的措施又必須通過分散和集中相結合的辦法來製定。1952年出版的《經濟政策論》、1954年出版的《經濟政策的集中和分散》以及1956年出版的《經濟政策:原理和設計》,是他在這個時期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的總結,後一本書是他的代表作。簡·丁伯根的這些著述和實踐,對促進戰後荷蘭經濟的恢複起了較大的作用,並引起了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政府的重視。
正是由於這種使經濟政策數學化的嚐試,丁伯根對“發展計劃”這個課題日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他越發感到繁忙的經濟行政工作成了重負,所以,1955年,他辭去了荷蘭中央計劃局局長的職務,以便有充裕的時間用來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計劃”問題。此後,丁伯根回到大學專門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在此之前,他隻在30年代初兼任過大學的課程。他在哈佛大學當過一年的客座教授,接著被評選為荷蘭經濟學學院新設的發展計劃講座的專職教授,1965年以後,這個講座又增添了“中央計劃國家經濟學”的內容。同時,在他的領導下,荷蘭經濟協會成立了發展中國家問題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小組。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他都在為把經濟計量學應用於“發展計劃”而努力。可以說,在他的整個科學研究活動中,是一步也沒有離開過數學的。
在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問題中,簡·丁伯根作為一個比較嚴肅的經濟學家,他看出了在世界不同國家中財富分配是極不平等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一直從各個方麵進行努力。他通過文章、著述和報告,通過會議和各種專家小組的工作,通過在國內外的講演反複宣傳應采取一項國際發展政策來解決這個問題。他還十分詳盡地研究了發展中國家應該實施的中期計劃,提出了“分段計劃法”、“半投入—產出法”,為發展中國家確定“最優的”計劃模式和方案。
為了實現他的這些願望,他先後擔任過印度、埃及、土耳其、蘇裏南、印度尼西亞、敘利亞、伊拉克和利比亞的政府顧問以及歐洲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世界銀行的顧問,1966年至1974年,他還擔任過聯合國發展計劃委員會的主席。他對聯合國《第二個十年(1971—1980)的國際發展戰略》的形成,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丁伯根深為失望的是,當他愈益認識到世界財富分配的不公正,從而收入的分配也不公正,需要迅速改變時,他作為聯合國有影響的顧問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卻遭到了冷淡的對待,得到采納的某些建議又被經過重大的修改,弄得麵目全非了。他在1975年發表的《收入分配:分析和政策》、1979年發表的《重建國際秩序——向羅馬俱樂部的報告》,都一再呼籲要采取適當的國際發展政策,解決收入分配的不公正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