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華西裏·裏昂惕夫:經濟學投入產出模型之父(1 / 2)

華西裏·裏昂惕夫1906年出生於俄國彼得堡,於是1930年居美國。他畢生致力於經濟學投入產出理論的研究,並自成體係。由於裏昂惕夫發展了投入產出分析方法以及這種方法在經濟領域產生的重大作用,他於1973年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

裏昂惕夫的主要著作有:《美國經濟體係中投入產出的數量關係》(1936)、《投入—產出經濟學》(1966)、《經濟學論文集:理論和理論形成》(1966)、《世紀經濟的未來》(1974)等。

裏昂惕夫為了能進一步學習經濟學,深入研究馬克思及其學術思想的形成過程,進而揭示經濟生活中更多的問題,他於1927年來到馬克思的故鄉德國,進入柏林大學博士研究生班繼續深造。同年,他的父親作為前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財政部訪德代表團的成員也來到柏林,父子在國外相會。這時他較前更為成熟,一邊學習,一邊在基爾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

1928年,他僅用一年的時間,便以優異成績和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取得了柏林大學的博士學位。

1927年,中國進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於中國共產黨犯了“左”傾機會主義錯誤,中國革命受到嚴重挫折,處於低潮階段。蔣介石在南京成立政府。裏昂惕夫受蔣介石政府的聘請,到南京就任國民黨政府鐵道部經濟顧問。就任期間,他參與了工程投資預算、國民經濟計劃、企業管理等工作,同時還利用工作之便,走訪了許多工業、銀行、管理部門、商業部門。從這些活動中所獲得的資料,有助於他去解決關於投入產出初步設想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經濟計量學,是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它把經濟理論、數學和統計學結合起來,以經濟現象的可計量的變化作為研究對象,並把西方經濟理論用數學形式表示出來,以便運用數理統計方法,根據實際統計資料進行估算後加以驗證,並為經濟變量之間依存關係的定性敘述提供了定量資料,以便預測未來和規劃政策。經濟計量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四個部分,即建立模型、估算參數、驗證理論、預測未來和規劃政策。它並沒有自己獨特的經濟理論,各種有關的經濟理論都可作為編製模型的依據,並加以驗證。

對待日漸興起的經濟計量學,裏昂惕夫認為這一學說的關鍵在於建立經濟模型,充分利用模型的作用,達到抑製經濟危機的效果。為了更好地研究經濟計量學,1930年,24歲的他隨父親來到美國。

裏昂惕夫在青年時期的研究工作就開始涉及投入產出分析法的內容。早在1925年,當他還在柏林大學讀書時,曾在德國出版的《世界經濟》雜誌上發表了《俄國經濟平衡——一個方法論的研究》的短文,第一次闡述了他的投入產出思想。1930年,他移居美國後,正式從事投入產出方法的研究。

半個世紀以來,裏昂惕夫的工作大體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30至40年代。這期間,他的工作重點是編製美國的投入產出表,並建立投入產出分析法的理論體係。1930年定居美國後,他同時接到了兩份聘書,一份是紐約國家經濟研究局請他任助理研究員,一份是哈佛大學聘他任經濟係講師。為了研究工作的需要,他選擇了後一職業。

1932年,即他在哈佛大學任教的第二年,他攝取了前蘇聯製作1923年至1924年經濟平衡表的經驗,打算設計美國各經濟部門之間商品流量的統計估算表。

1936年,裏昂惕夫把自己的投入產出模型和投入產出理論的概要公布於眾,發表了《美國經濟體係中投入產出的數量關係》的論文,獲得了廣泛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