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後的20年內,裏昂惕夫先後主持和指導編製了美國1919、1929、1939和194‘7年的國民經濟投入產出表,為研究美國經濟問題提出了新的方向。他也在編製工作中檢驗和證實了他的投入產出理論。
20年內,裏昂惕夫曾於1939年至1945年任哈佛大學經濟學副教授,次年晉升為教授。1943年至1945年任美國戰略辦公室俄國經濟顧問,1941年至1947年任美國勞工部顧問。
第二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裏昂惕夫把投入產出分析看作是經濟分析的一個全能工具。所以,他在解決了一國國民經濟投入產出表的編製問題後,便進一步探索運用這一方法深入研究不同局部或個別環節的途徑。這些問題包括:生產結構、動態分析、成本與價格、計劃與預測、地區間的經濟關係、對外貿易、不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裁軍對生產和就業的影響等。裏昂惕夫的投入產出分析表反映了他在這些方麵的成就。
20世紀50年代,裏昂惕夫曾於1953年與切納裏等人合著《美國經濟結構的研究:投入—產出分析在理論和經驗材料中的探索》,為投入產出理論開辟了更加廣泛的適用領域。
20世紀60年代,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加劇,聯合國秘書長邀請他擔任經濟顧問。這樣,從1961年到1962年,他在聯合國工作了兩年。此間,他考察了自己確定的理論走向世界的可能性。1961年,他受美國勞工部的聘請,第二次任勞工部顧問。1965年,他剛剛在勞工部卸任,又被美國商業部聘為顧問。
1966年,裏昂惕夫將自己的理論係統整理後,出版了《投入—產出經濟學》一書。這部書是一個重要的總結。同年,他又發表了《經濟學論文集:理論和理論形成》一書。1967年,他又被聘為法國工業通訊員。
第三階段,進入70年代以後,裏昂惕夫的學說有更大的發展。據1979年聯合國統計,世界上已有89個國家和地區廣泛采用這一理論。
1987年,裏昂惕夫曾隨美國前總統尼克鬆來華訪問。他很欣賞中國的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體製,回國後發表了《社會主義在中國行得通》的評論文章,高度地評價了新中國建國以來的經濟恢複和發展。這篇評論轟動了西方世界,對西方國家了解中國起了積極作用。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裏昂惕夫將投入產出方法嫻熟地運用於經濟學的許多學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就。投入產出方法得到了社會的承認,許多學術機構、政府部門、學者開始使用投入產出方法,編製投入產出表。
1974年,聯合國委托裏昂惕夫建立全球性投入模型,以研究本世紀最後20多年中世界經濟可能發生的變化與國際社會能夠采取的方案。《世界經濟的未來》一書便是裏昂惕夫進行此項研究的一個成果。
裏昂惕夫力圖利用投入產出分析來幫助實現聯合國的國際發展戰略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調整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國際經濟關係,從而縮小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保證穩定地加速這一代和未來幾代的社會經濟發展;並幫助聯合國的會員國製定減輕貧困和失業,同時,又保持甚至改善全球環境免除汙染計劃,達到既定經濟目標。
除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外,裏昂惕夫獲得的獎勵及榮譽還有:1953年,比薩大學授予他查理—包姆勳章;1967年,美國紐約大學授予他終身教授稱號;1968年,法國全國退伍軍人協會授予他名譽會員稱號,並曾任日本經濟研究中心、英國皇家統計學會的名譽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