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6月23日,詹姆士·米德出生在英格蘭南部的斯萬納解鎮。
米德在小學和中學時代就打下了堅實的學業基礎。
1926年,米德考進牛津大學的莫爾文和奧爾裏學院,攻讀古典文學。他從牛津大學畢業後,於1930年又到劍橋大學攻讀哲學和經濟學。勤奮的米德在名師的指導下,隻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取得了碩士學位。此後,又取得了巴塞爾和哈爾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隻有繼承,才能發展,隻有善於學習才能善於創造。米德一走上工作崗位,就開始著書立說了。1931—1937年,他在牛津大學的哈特福德郡學院任教時,著有《國際方麵的公共工作》、《經濟分析與政策》、《消費者信用與失業》、《一個進步國家的利率》等書。在這些著作中,米德不但有獨特的見解,而且講究語言藝術和寫作技巧。他極善於形象地表達思想,把令人感到枯燥的理論問題,闡述得情趣盎然。他的著作都富有文學色彩。米德還為自己缺乏經濟方麵的感性知識而苦惱。他認為一個人如果長期脫離實際,就不會發現新問題,最終導致創造力衰退。因此,米德從本世紀40年代初起便離開學校走向實際經濟部門。最初是在日內瓦國際聯盟經濟小組裏當一名委員,隨後,又擔任英國內閣經濟小組委員會的主任。這使他有機會接觸許多具體經濟問題,諸如工資、價格、貨幣、金融、外貿和關稅等等,從而大大開闊了他的眼界,打開了思路。在這一段實際工作中,米德廣泛地積累了撰寫論文的數字與事實。在深入實際獲得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寫出了《持久和平的經濟基礎》和《計劃價格的機製》兩本書,深得當時英國廣大讀者的稱讚。
從1947年起,米德又回到學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1947—1957年,他在倫敦經濟學院專門講授有關國際貿易的課程,1957—1969年,在劍橋大學講授政治經濟學。由於掌握實際經濟資料,他的課講得極為生動和富有說服力,深受學生的歡迎。這一時期,他在學術上日趨成熟,形成了自己的新觀點,先後寫出了十幾本經濟學專著,其中有《國際經濟政策理論:Ⅰ國際收支,Ⅱ貿易與福利》、《關稅同盟理論》、《一個古典經濟增長新理論》、《效率、均等和財產的所有權》、《穩定的經濟》、《增長經濟學》等等。《國際經濟政策理論》是米德的代表作,這使他被視為資產階級國際經濟宏觀理論和國際經濟政策領域裏的開拓者。西方經濟學家認為,米德在這些著作中建立了一種適用於製定經濟政策的分析工具;把凱恩斯理論同傳統的特別是一般均衡理論結合起來了;分析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變化和“價格調整”(貨幣工資或彙率)對就業和國際收支的影響;還考察了運用兩個政策工具(總需求和國內與國外的相對價格),以同時實現“內部平衡”(充分就業)和“外部平衡”(國際收支平衡)的問題。米德在研究運用國際自由交換政策以增進個別國家或國家集團的福利方麵也有建樹,被認為是對資產階級福利經濟學和傳統保護貿易理論的一個發展。應該指出的是,米德由於站在資產階級立場上,根本不敢觸及資本主義國家內外貿易的根本問題,所以,他的理論解決不了當時國際貿易中的尖銳矛盾。他在分析和闡述當代國際經濟關係時,完全站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邊,維護國際經濟舊秩序。盡管如此,米德的著作對我們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和國際經濟關係仍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1970年以來,63歲的米德從教育崗位上退休了。但是,他作為劍橋大學的高級研究員仍然對資本主義重大經濟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並在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移動理論方麵做出了新貢獻。為此,1977年,他和瑞典經濟學家柏蒂爾·高特哈德·俄林一起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