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被視為西方國際經濟宏觀理論和國際經濟政策領域裏的開拓者。
他的國際經濟政策理論,大體上可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提出了一國雙重的政策目標,即國內經濟平衡和對外收支平衡,分析了實現雙重目標的政策手段,並用大量篇幅闡明兩大平衡及其政策手段往往會發生尖銳的衝突,應如何協調才能同時保持兩大平衡。第二部分在福利經濟學的基礎上,論證了隻有在一個修正的自由貿易體製下,才能使世界實際收入達到最大,並在各國間有較合理的分配,也就是說,隻有這樣的自由貿易體製,才能使世界經濟福利臻於最大值。
他所說的國內經濟平衡,是指充分就業、物價相對穩定、國民收入上升、經濟呈景氣狀態。反之,經濟衰退、失業增長、國民收入下降,就是國內經濟失衡。對外收支平衡,是指國家對外收支既無赤字,又無過多盈餘,彙率處於正常的穩定水平上。反之,如果出現較大的逆差或順差,就是對外收支失衡。在米德的體係中,有兩種調整,即收入調整和價格調整。收入調整主要指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調節投資和消費所構成的國民收入,促使國民經濟趨於膨脹或收縮,以影響兩大平衡。所謂財政政策,是指財政當局為了影響國內總支出所采取的改變稅收和政府開支的措施。所謂貨幣政策,是指資金借貸條件的變化,也就是利率的變化,這是由貨幣政策,是指資金借貸條件的變化,也就是利率的變化,這是由銀行體係通過增加(或限製)貨幣供應,放寬(或收緊)借貸條件來達到的。他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合稱為“金融政策”。
通常當國內經濟衰退時,就應采取膨脹性金融政策。例如:不惜出現財政赤字,擴大政府開支,減免稅收,降低利率,以增加官方與私人的投資和消費,刺激經濟上升。通常當國內經濟過度緊張時,引起財政赤字和通貨膨脹,就應采取緊縮政策,如削減預算支出,提高利率,抽緊銀根等。
價格調整是指通過工資和彙率的升降,來調整成本和價格,從而促使貨幣相對價值的變化,影響兩大平衡。通常當對外收支逆差時,就使本國貨幣貶值,於是出口商品價格下降而進口商品價格上升,可擴大出口抑製進口,從而扭轉逆差。當對外收支順差較大時,則進行相反方向的調整。
米德強調指出,以上兩種調整方法必須在有關國家之間很好地配合使用。如果單獨使用一個,則兩大平衡必然會發生衝突。
米德認為隻有自由貿易才能導致貿易最優化,使國際貿易給有關國家帶來最大的經濟福利,一切限製貿易的保護主義都不符合福利經濟學原則。他在闡述自由貿易問題時,得出以下兩點結論:
(1)降低對某些特殊商品的進口稅率,非但不會影響經濟福利,而且會增進整個經濟福利。
(2)當A國和B國通商時,對於那些有代替和互相關係的商品隻收稅不補貼,也會增進兩國的經濟福利。另外,他認為當出口需求彈性大於國內需求彈性時,政府應采取相應政策支持出口。至於如何在國內消費補貼政策及出口稅收政策二者之間進行選擇,那完全取決於國內市場情況。假如出口稅收會使出口貨物減少,那麼增加國內消費會比增加出口補貼有利於經濟增長。
1964—1966年,米德擔任英國皇家經濟學會會長。他是英國科學院院士。英國女王授予他“巴施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