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思是美國經濟學家,新製度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908年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1930年獲加拿大圭爾夫安大路農學院文學學士學位;1933年和1934年相繼獲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農業經濟學)。1935年任哈佛大學講師;後任普林斯頓大學副教授;1949年起任哈佛大學教授;1975年從哈佛大學退休。1941—1943年任美國價格管理局局長幫辦;1944年任《幸福》雜誌編輯;1945—1948年任美國國務院經濟安全政策室主任;1961—1963年任美國駐印度大使;1967—1969年任美國民主活動會主席;1972年任美國經濟學協會會長。
加爾布雷思的主要著作包括:《美國資本主義:抗衡力量的概念》(1952)、《1929年的大崩潰》(1954)、《豐裕社會》(1958)、《新工業國》(1967)、《經濟學與公共目標》(1973)、《不確定的年代》(1977)、《經濟學展望》(1987)、《滿足的文化》(1992)等。
加爾布雷思既是個知識廣博的學者又是個行政幹才,他為新製度主義的建立開辟了道路。他對經濟學的貢獻主要在於他從製度的角度對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價值判斷標準進行了探討,並從理論上探討了前人未曾注意或很少涉及的“工業化以後社會”的問題,提出改革建議,也因此而成為著名的新製度經濟學家。他運用演進的、整體的方法,即製度——結構分析方法來研究製度的產生、發展及作用,強調製度與結構因素在社會經濟演進中的重要作用,把經濟製度、經濟行為視為整個社會文化係統的一個組成部分,要求重新確定經濟政策目標,即不再把國民生產總值和產品的增加作為判斷社會進步與否、發達與否、人們幸福與否的標準,不再以經濟增長本身作為經濟政策的目標。加爾布雷思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企業權力結構
這是一個傳統經濟學家所忽視的問題,加爾布雷思對此進行了分析。他指出,隨著社會的進步、技術的發展,美國的企業結構是大公司(“成熟的企業”)與小公司(“原有的企業”)並存,雖然中小企業在美國經濟中的地位不容忽視,但對經濟起決定作用的是大公司,而大公司的雄厚實力來源於公司權力的轉移和公司新目標的形成。現在,權力已經從股東手裏轉移到了新的“技術結構階層”即“專家組合”手裏,因而“專家組合”的目標就成了公司的目標,它包括保護性目標和積極性目標。前者指排除外來勢力對“專家組合”做出決定的幹擾,並不為追求最大利潤而去冒風險,隻求得到適當的利潤;後者指大公司的發展與穩定,從而保持公司較高的增長率,擴大公司的規模,增加技術結構階層的收入。“技術結構階層”力圖使企業實行計劃生產和計劃銷售,用“計劃原則”來取代市場競爭。加爾布雷思把所謂由“技術結構階層”掌權的大公司叫做“成熟的公司”,把“成熟的公司”構成的體係叫做“新工業國”。他認為,“新工業國”也有弊病,如個人受約束和壓力,個人的幸福受威脅。
抗衡力量
抗衡力量這一概念是新製度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加爾布雷思雖在其後來著作中未明確沿用這一名稱,但此概念一直保存。加爾布雷思提出抗衡力量論來解釋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壟斷競爭的關係。他認為,在現代壟斷經濟體係中,傳統的完全競爭力量已被強大的組織力量所代替。而強大的組織是指巨大的生產者、全國性零售公司和強大的工會等。這些強大的組織雖然具有侵害他人的壟斷權力,但這種權力的運用已經為由此引起的抗衡力量即工會、合作社組織、買方或賣方的大公司、新出現的聯合組織所“抑製”或“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