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衡力量使大資本家的聯合公司不能成為壟斷組織,而且取代競爭成為“市場的調節者”,它既使現代資本主義擺脫了壟斷統治,又消除了競爭的破壞性作用。加爾布雷思的這一觀點,否定了市場機製能自動趨於穩定和均衡的傳統觀點,強調是各強大組織之間的抗衡力量使經濟趨於平衡。他的這一概念是新穎的,且在不少場合接近於現實,但不能成為有確定內涵的理論原則。
二元經濟論
理論是加爾布雷思對當代資本主義進行分析的主要理論,是他在1973年刊行的《經濟學與公共目標》中所宣揚的主要觀點。
他認為,現代工業社會中存在兩種經濟體係,即“計劃體係”和“市場體係”。前者是有技術結構階層掌握的體係;後者是仍受市場機製支配的小工商業所體現的。“計劃體係”由1000家左右的大公司組成,擁有操作價格的權力,其權力掌握在技術和管理人員手中,公司的目標是穩定與增長,生產者主權代替了消費主權;“市場體係”由大約1200萬個較小企業組成,它們無權控製價格,無法支配消費者,受市場力量支配。二者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相互依賴和相互聯係,但二者的權力是不平等的。在二元經濟下,小工商業受到大工商業的剝削和壓迫,從而加劇了兩種體係的不平等情況;而在工人階級方麵,由於工會這一強有力的組織使工人的利益受到保護。由此,加爾布雷思認為,兩個體係的對立,尤其是權力的不平等,勢必造成收入的更不平等。
要消除這一弊病,就需要公眾和政府對市場體係的支持,采取各種措施,提高其地位和權力,並且抑製計劃體係的權力。他把這樣的政策措施標榜為“新社會主義”。改革的關鍵在於進行“信念的解放”,即重新確定政策目標,由“保持獨立精神的”政治力量和社會革新力量的科學教育界來承擔改革的重任。
但是,加爾布雷思的二元經濟說是個很混亂的觀點,尤其是認為真正的病根在於大小企業之間的理解就是錯誤的。
生產者主權及其他
加爾布雷思還鼓吹在現代工業社會中,“消費者主權”已被“生產者主權”取代。他認為,現代大生產者已具有自己設計商品和規定價格的能力,並可通過廣告和推銷術來說服顧客按其價格和銷售計劃來購買商品,消費者是按生產者的意願來進行購買,生產者主權已經建立。關於這一觀點,加爾布雷思的論據是脆弱的,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均未采納該學說。此外,加爾布雷思還創造了不少新名詞,如:資本家已失去實力的“資本主義轉化”;擺脫凱恩斯的“信念解放”;以及“結構改造”;經濟學的“改造”或“革命”等。
加爾布雷思既反對凱恩斯主義各派,又反對貨幣主義和其他自由主義學派,並以現代資本主義“批判者”的身份出現。盡管他的理論被正統經濟學家們視為離經叛道的“異端”,但他的理論和分析方法在西方經濟學中的地位和影響都在不斷地提高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