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鬆山潰逃,免罪升職(1)(1 / 2)

自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起,原本臣服於明朝的建州女真酋長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隨即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此後二十多年間,明金雙方你攻我守,連年交戰。特別是薩爾滸大戰後,隨著明軍的節節敗退,後金先後攻占了撫順、開原、鐵嶺、沈陽、遼陽、廣寧、錦州等明朝關外重鎮,楊稿、杜鬆、劉鋌、李如柏、熊廷弼、王化貞等明軍將帥先後敗亡。直到天啟皇帝的老師、兵部尚書兼內閣大學士孫承宗親自督師薊遼,才暫時穩住局勢。他一方麵加固山海關防禦,另一方麵提拔袁崇煥、滿桂、祖大壽等有才能的官將,使之修築、堅守寧遠城,終於在公元1626年的寧遠之戰中,依靠堅城巨炮擊敗了努爾哈赤的進攻,並直接導致這位“天命”大汗傷憤而終。隨後,袁崇煥等人趁勢收複錦州、鬆山、大淩河等遼西重鎮,加築各處城堡,逐步建立起固若金湯的“關寧防線”(即山海關—寧遠)。

後金方麵自努爾哈赤敗亡後,由其子皇太極繼承汗位。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其母是努爾哈赤最為寵愛的葉赫那拉氏。子以母貴,皇太極從小就深得努爾哈赤喜愛,被委以重任,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並稱“四大貝勒”,協助努爾哈赤主持軍國政務。天啟六年在眾人推舉下,皇太極繼承汗位,定年號為“天聰”。

即位之初,皇太極麵臨著內憂外患的嚴重局勢。外部,後金政權實際上處在明朝、蒙古諸部和朝鮮王國等三方勢力的包圍下。雖然自努爾哈赤起兵後對外作戰勝多敗少,但由於後金自身生產能力低下,維持戰爭主要依靠對外掠搶,自從寧遠戰敗後,進攻受挫,後金軍補給出現困難,處境十分危險。而在內部,由於努爾哈赤在位時建立的一套軍事民主製的管理方式,軍國政務由各貝勒、旗主會議決定,努爾哈赤在世時可以憑借其德高望重的君主兼家長的地位,力排眾議,彰顯個人權威。但努爾哈赤死後,繼承汗位的皇太極實際上是由眾人推選出來的領袖,軍國重務實際上仍由“四大貝勒”“四小貝勒”及眾旗主會議決定。而 “四大貝勒”甚至共同“南麵而坐”,儼然“多頭政治”。這樣權力分散,事事掣肘,導致皇太極徒有“一汗虛名”。

為了改變這一不利局麵,皇太極首先采取各種手段,打擊、削弱分權勢力,確立唯我獨尊的君主集權。天聰四年,皇太極以棄守灤州、永平、遷安、遵化等關外四城的罪名,將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處以終身幽禁的懲罰。次年,他又借另一貝勒莽古爾泰同皇太極議事不和發生口角時“禦前露刃”,革去其貝勒之銜,幽禁致死。而大貝勒代善雖德高望重,但在努爾哈赤生前因得罪父汗而失去繼承汗位的資格,轉而擁戴弟弟皇太極即位,為人處世也顧全大局,甘處皇太極之下。因此,到天聰六年,皇太極終於廢除了與三大貝勒俱南麵坐、共理政務的舊製,改成自己麵南獨坐,取得了大汗的獨尊地位。

另外,為加強中央集權,皇太極仿照明製,創立了六部、文館——內三院、都察院等政權機構,並一改乃父努爾哈赤隔離、屠殺漢人的野蠻民族政策,轉而大量吸納、招撫漢族降人、降將為官,委以重任,極大地提高了後金政權的管理素質和綜合國力。以山東等地叛逃的前明將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渡海投奔後金為例,他們不光帶來了數萬精兵,還攜有明朝最先進的紅衣大炮等火器,為後金軍更有效地攻城掠地創造條件。而三人除獲得皇太極的熱情接待外,還很快被封為“王”,史稱“遼東三順王”,他們在後來清朝入主中原的過程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