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鬆山潰逃,免罪升職(1)(2 / 2)

解決了內部問題後,皇太極仍將注意力集中到對外用兵上。繼第一次寧遠之戰的失敗後,皇太極親自統帥後金大軍再一次將兵鋒指向寧遠。但同上一戰一樣,八旗勁旅在堅牆利炮的寧遠城麵前仍然占不到絲毫便宜,被迫偃旗息鼓。此後,明、金雙方在遼西大、小淩河一線陷入拉鋸戰中。期間,皇太極雖曾數次取道內蒙古,從北部長城諸隘口破牆而入,包圍京師,劫掠山東,給明朝帶來了巨大創傷,但始終也無法從正麵突破關寧防線,這也迫使後金始終不敢長驅直入。

麵對遼西戰線長期相持不下的局麵,皇太極及時調整戰略,對明朝提出“議和”穩住對方,同時伺機出兵征服了東麵的朝鮮和西麵的漠南蒙古察哈爾部,並進一步統一了黑龍江流域女真諸部,為全力與明朝爭奪天下掃清了後顧之憂。

明崇禎九年(1636年)即後金天聰十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舉行隆重的登基大典,宣布即皇帝位,同時改國號“金”為“清”,改年號“天聰”為“崇德”,並將女真族名改稱“滿洲”。正式擺出了與明朝爭奪天下的架勢。

作為進軍中原的第一步,皇太極必須突破關寧防線的阻隔,而此戰的關鍵則是必須先拿下寧遠屏蔽——遼西重鎮錦州城。於是,在崇禎十四年(1641年)明清之間又一場重大戰役在遼西大地上爆發,這就是鬆錦之戰。

此時駐守錦州的正是吳三桂的舅父祖大壽。早在崇禎四年(1631年),祖大壽曾受命修葺大淩河城(今遼寧錦西縣),不幸被皇太極的後金主力團團圍困。朝廷調遣吳襄父子馳援的部隊也被後金軍擊潰於途中。失去外援的大淩河守軍很快斷糧,在堅守數月突圍無望的情況下,祖大壽被迫獻城投降。皇太極得知死敵出降後非常高興,大肆封賞了祖氏兄弟。而祖大壽則自告奮勇地為後金前往錦州勸降守軍,結果當他進入錦州城後便不再與後金聯絡。惱羞成怒的皇太極並未失去理智,他一方麵繼續善待已投降的祖氏族人,另一方麵則集中兵力,不斷蠶食錦州周邊地區。而明朝方麵也許是顧慮到祖氏家族在遼東根深蒂固的關係,並未追究祖大壽失城的責任,仍令其以總兵之職鎮守錦州。到崇禎十四年(1641)三月,皇太極屯兵義州,終於完成了對錦州城的合圍,這座遼西重鎮危在旦夕。

對於清軍圍困錦州的軍事行動,明朝方麵不敢懈怠,為避免重蹈大淩河失陷的覆轍,崇禎帝急令新任薊遼總督洪承疇“設計解圍”。

洪承疇(1593—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人。自幼熟讀經史,尤其喜讀兵書,少負經世之才,24歲便高中進士,此後供職江西、浙江、陝西等地。他在明末清初曆史舞台上真正崛起,是得之於其在西北圍剿農民起義的成功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