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引狼入室,千古罵名(3 / 3)

也許是為了避嫌,更是為了向清廷顯示自己的忠心,吳三桂並未按常規將永曆帝押送京師,等待清廷的處理,而是作出了一件令天下人發指的事情:在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也就是捕獲永曆帝的第五個月,他派人將永曆父子縊殺於昆明郊外蓖子坡,用故主的血換來了“親王”的頭銜和封藩雲南、兼管貴州的權力。

在擁有了吳三桂這樣能征善戰的先鋒作馬前卒後,清王朝迅速席卷全國,從東到西,由北至南,無論是農民軍、南明勢力,還是反清意識強烈的江南士紳、百姓,在八旗勁旅和漢族降軍的聯合絞殺下,立即灰飛煙滅。僅用十幾年時間,除台灣、澎湖等東南沿海島嶼還在鄭氏集團控製下負隅頑抗外,清朝已經基本統一了全國。

對這些勞苦功高的降臣,清統治者也確實不惜大加封賞。其中功勞最大的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等人被封以王爵,令他們分別世守雲貴、廣東、福建等地,他們在各自轄區內擁有治權、兵權、財權,類似於獨立王國,合稱“三藩”(孔有德於順治九年在桂林被李定國逼死,故未封藩)。其中吳三桂得到了最高的待遇。

吳三桂是清朝冊封的第一個異姓漢族親王,整個清代也僅有他和平南王尚可喜曾享有如此重譽。而多爾袞為籠絡吳三桂,還將皇太極第十四女,順治帝最小的妹妹——和碩建寧長公主許配於吳三桂長子吳應熊,同時封吳應熊為“和碩額駙”, 晉少傅兼太子太傅,養於京師。這樣一來,吳三桂與清皇室便在名義上結為姻親關係。此外,吳三桂在雲貴地區可以“便宜行事”,雲、貴督撫全受他節製,大小官員的升補由吳三桂自行決定,在當時號稱“西選”,“西選”之官幾遍各地。軍事上,吳藩所屬兵力計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清廷又擢升其部將王輔臣為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為雲南總兵,真是門生故吏遍天下。經濟上,吳三桂更是坐擁雲貴巨大的財富:他將前明桂王的五華山舊宮改造為藩府,並進一步擴充,盡據明黔國公沐氏舊莊七百頃為藩莊,並大勢圈占民田。他不但向朝廷索要大量錢糧,還在境內廣征關市,壟斷鹽鐵之利,通使達賴喇嘛,互市茶馬,甚至利用雲南豐富的銅礦大肆鑄錢,時稱“西錢”。而其子吳應熊則利用其父搜刮的巨額財富在京中上下打點,便賄權貴,因此吳三桂雖遠在雲南,但對朝政動向,無不知曉。這時的吳三桂確實心滿意足了,他的唯一夢想就是像明朝沐氏家族那樣世守雲南,使吳氏子孫後代可以在這個獨立王國裏永享富貴。

但是,三藩的存在對清廷的中央集權構成巨大威脅,當全國基本統一,政局相對緩和之時,三藩的存在似乎就是多餘了。史稱,康熙帝即位後,曾將“三藩”與“河務”“漕運”書於條幅,懸掛在宮中大柱之上,說明他早將“撤藩”作為首要任務。康熙十二年,年輕的皇帝力排眾議,宣布撤藩。而不甘心失去既得利益的吳三桂與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孫)、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先後起兵反清,終於激成了“三藩之亂”。

再次走上“反叛”道路的吳三桂先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自封“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起兵反清,後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數年間攻占雲、貴、湖南、四川等地,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湖北、河南各地亦紛紛響應,名噪一時。但這一切好似鏡花水月,稱帝幾月後,吳三桂便病重身死,結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周軍餘部在清軍反擊下很快土崩瓦解。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軍攻入昆明,吳氏子孫被滿門抄斬,曆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三藩的平定及隨後台灣的歸附,使清初幾十年的動蕩趨於平靜,也使清朝真正實現了統一全國的大業。年輕的康熙帝通過消滅“三藩”為百年“盛世”拉開了帷幕;而晚年複叛的吳三桂也徹底為自己背上了千古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