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這塊南半球古老的大陸,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幾乎一直沉睡著。在15世紀之時,中國航海家們的足跡已遍布錫蘭(今斯裏蘭卡)、爪哇、東非等地。明朝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期間,曾經派人去澳大利亞,並在現今達爾文港附近雕刻了石像,埋藏於地下。這個石像現今已被挖掘出來,並保存於該市博物館裏。
歐洲人發現澳大利亞的存在已經是17世紀的事了。1606年,荷蘭探險家威廉·詹斯繪製了昆士蘭州約克角西部的海岸圖,這是歐洲人接觸澳洲的最早記錄。同年晚些時候,西班牙探險家路易·凡,托雷斯航海經過了澳大利亞與巴布亞新幾內亞之間的海峽。1642年,又有一位名叫阿貝爾·塔斯曼的荷蘭船長進入了南澳大利亞水域,他將所看到的這一大片陸地稱為“新荷蘭”。此後,占領著印尼的荷蘭人經常因偏離航線而駛入澳大利亞水域,但他們當時認為這一地區沒有什麼商業價值,因而一直沒有進行認真的考察,更沒有正式占領。
1688年,威廉·丹皮爾成為在澳洲海岸登陸的第一位英國探險家。
但直到1770年,才有另一位英國人——詹姆斯,庫克船長——乘“恩德沃爾”來到澳大利亞東海岸的博塔尼灣,將科學考察之行擴展到南太平洋,以進一步繪製澳洲大陸東海岸圖。他在一個小島上升起一麵英國國旗,正式宣布把他所發現的地區統統劃為英國領士,並把這一地區稱為新南威爾士。
1783年美洲殖民地發生革命後,英國人失去了來自美洲的原料和糧食供應,出現嚴重的食品短缺。時值工業革命初期,許多失去土地的農民流落於城中,犯罪現象急劇增多,以致如何處理犯罪人成了困擾英國政府的一大難題。當時的社會改良者向政府提出了一項“偉大的”建議——消除犯罪最好的辦法就是將罪犯驅逐出這個社會,流放到另一塊大陸去。
1787年5月13日,由阿瑟·菲利浦船長率領的英國皇家海軍第一艦隊,浩浩蕩蕩地從普茨茅斯港起航,前往澳大利亞的博塔尼灣。這隻由11艘船隻組成的艦隊,押載著586名男犯,191名女犯。這些船還搭載著13個犯人的孩子、211名水手和英國政府官員以及46位隨行家屬。
此外,還有一位總督和9名隨員。1788年1月18日,船隊到達了庫克船長所發現的博塔尼灣。
但是,菲利浦船長認為這個地方不甚理想,於是帶領船隊繼續向北航行,從而發現了一處世界上少有的天然良港傑克遜灣。1月26日,他們開始在這裏采石造屋,建成三層石樓,作為新南威爾士殖民地總督府,建立起了澳洲大陸第一個永久性的殖民點,並以當時負責殖民事務的英國住房部長洛德·悉尼的名字來命名這塊地區。從此以後,澳大利亞就成為英國政府流放罪犯的固定地區。
直到1850年,也就是帕特裏克·默多克出生那年,英國政府才取消了這一做法。到19世紀50年代,澳大利亞整個社會的文化和經濟生活都還非常落後,在歐洲人的眼裏,那裏依然是一塊“蠻荒之地”。
澳大利亞的繁榮始於1851年。這年4月,有一個名叫愛德華·哈格拉維斯的人在新南威爾士的一個山穀裏發現了黃金。很快,在維多利亞和昆士蘭也發現了黃金。這一消息迅速傳遍整個世界,無數的歐洲人、美洲人和中國人蜂擁而至。到1861年,澳大利亞人口總數從1850年的40萬增加到120萬。
這股“淘金潮”自然也波及蘇格蘭,許多蘇格蘭人帶著“發財夢”移民到了澳洲。而剛剛從蘇格蘭教會分離出來的“自由蘇格蘭教會”也隨著這股移民浪潮在澳大利亞落了腳,先後在悉尼和墨爾本建立了分部。墨爾本是在1835年才建立起來的一個小鎮,起初叫菲利浦港。1837年,為紀念當時的英國首相威廉·墨爾本,才起了現在這個名字。
1851年,在維多利亞發現黃金以後,墨爾本成了維多利亞的首府並迅速繁榮興旺起來,從一個小港口變成了一個商業中心。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與當地淘金者雲集於此,進行黃金和其他商品交易。到1880年左右,“墨爾本,美妙的墨爾本”已經擁有約50萬人口,不僅成為澳洲大陸上最大的城市,而且也跨人世界大城市的行列。由於教區人口的迅速增多,墨爾本自由教會倍感力不從心,要求蘇格蘭的“總部”給予支持,派遣最好的牧師前來工作。
然而,當帕特裏克·默多克來到墨爾本以後,發現這個城市的情況並不那麼“美妙”。整個城市擁擠不堪,大街小巷吵鬧、肮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