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童年和少年時代(2 / 2)

在此期間,約翰娜攜女兒阿德勒移居到了魏瑪。在那裏,約翰娜憑借其社交才能和文藝方麵的才情,很快就創辦了一個領風氣之先的文學沙龍。不過,她也很快觸怒了所謂“理想主義”的法利賽派的某些代表人物,因為她不顧法利賽教派對克裏斯蒂安·符爾皮烏斯的抵製,接待了這位出身低微、不為容於上流社會的歌德夫人,雖然歌德是為感謝符爾皮烏斯在戰亂期間的勇敢表現,才在耶拿戰役的隆隆炮聲中與她結婚,使她成為自己的合法妻子的。“既然歌德給了她妻子的名義,我們當然該敬她一杯茶!”約翰娜做出了這樣一個明智而有說服力的決定。可以理解,她由此博得了歌德的好感,從此以後,成了大詩人家的座上客。關於這位母親活躍的精神生活的報道,是可以理解的。在魏瑪時,約翰娜是毫無節製地沉醉於這種生活的。而在漢堡,兒子本來就渴望發揮自己善於思考的才智,現在這種渴望已經到了無法抑製的地步。終於,在母親的新朋友和顧問卡爾·路德唯希·費爾瑙充滿同情的幹預下,他迫切呼籲母親理解他精神方麵的困境的努力終於有了結果。阿圖爾為終於擺脫了商人的算計而轉向科學,感到歡欣鼓舞。首先要做的是盡快補上文科中學的課,這是進入大學學習的先決條件。

由於約翰娜·叔本華不希望看到不善交際和厭世的兒子在她身邊,因此,阿圖爾隻好依照母親的安排,前往戈塔,在戈塔文科高級中學學習古典語文學。這是1807年6月,這一年,阿圖爾·叔本華二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