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經濟篇(2)(1 / 3)

從業人員在《世界報》工作是頗不容易的。普利策對他們很苛求。他要求他們忠心耿耿為《世界報》服務,而且出色地完成任務。如果有誰違反他的意誌,他就會調動其工作,甚至將其解雇。但普利策也時時不忘“犒勞”部下。他付給他的雇員的工資幾乎是紐約報界最高的。為他出謀劃策的《世界報》主要工作人員的收入極其豐厚。對《世界報》做出任何貢獻的人,普利策一律發給獎金,有時還提高工資。他為在《世界報》上發表的好新聞、標題、社論,標出了獎賞的金額。此外,他還建立了《世界報》建房與貸款協會,幫助他的雇員購買住房;買下半個霍布肯公園作為《世界報》雇員們及其家屬的遊樂場地。

普利策自己也經常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之中。他親自過問各種事情,在編輯部裏,他不斷同編輯、記者研究新聞報道、版麵安排及社論撰寫。過度的勞累使他的健康迅速惡化,視力衰退以致最後雙目失明,外加極度神經衰弱,經受不起一點輕微的聲音,否則就會刺激得頭痛難忍。從1890年後,他名義上宣布了“退休”。但是,“身病而心不閑”,有著頑強的事業心的普利策是不肯真正放下《世界報》的。事實上,直到他去世之前,他一直保持著對《世界報》的控製與指揮。他不斷地在海上旅行,幾名有才幹的秘書幫助他處理信件,給他朗讀新聞電訊及書刊上的重要內容,每天向他介紹全世界發生的各種事情。據統計,在他失明的21年中,他的秘書僅書籍一樣,每年就要給他念近100本。他尤其喜愛傳記文學,“讀”了很多拿破侖的傳記。他最中意的書籍是麥克利的《論說文》,其中的精彩段落,他讓人多次朗讀,最後他能流利地把它們背誦出來。他和他的秘書們談論他能想到的一切題目。他常常從他的豪華的“自由號”遊艇裏,口授各種指示、命令,讓千裏之外的《世界報》按照他的意誌經營和出版。

普利策晚年十分注意新聞工作的專業訓練。他夢寐以求地想建立一所新聞學院。早在1892年,他就曾向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塞恩·洛提出申請,由他出資建立新聞學院,不料遭到該校理事會的婉言回絕。1903年他又向該校新校長尼古拉斯·默裏·巴特勒表達了同一願望,由於議而未決,仍未如願。但普利策並不罷休,又在遺囑中宣布捐款200萬美元,作為實現這一計劃的建築費。可惜的是當哥倫比亞新聞學院於1912年落成時,普利策已離開人世。他還在遺囑中留下50萬美元作為設立“普利策獎”的基金。獎勵的項目有優秀的文學、曆史、音樂和新聞作品,其中以新聞獎的比例最大。普利策獎被認為是美國新聞界最榮耀的獎賞。

普利策的《世界報》尤其欣賞該報的女記者內莉·白麗的所作所為。她原為匹茨堡《電訊報》記者,本名伊麗莎白·科克蘭。她曾偽裝成精神病患者,混入瘋人院了解其黑暗的內幕,寫出轟動一時的獨家新聞。1890年11月14日起,她開始作環球旅行,企圖打破小說《八十天環遊地球》中主人公福格80天環遊世界的紀錄。《世界報》開辟“內莉·白麗的猜謎比賽”專欄,逐日報道她的行蹤:讓讀者猜測她的旅行可能用多長時間、每天行止地點,猜測相近者給予獎勵。結果,報紙銷量大增。

是他將美國變成一個“輪子上的國家”。是他將旄下的工人率先推向中產階級行列。今天人們一提起汽車就想起他的名字。

驅動時代的引擎

——美國汽車製造商福特

1863年7月3日清晨,亨利·福特出生於美國底特律南郊迪爾本鎮的一個富裕農民家庭。福特雖是個農民子弟,卻對農事自小就很厭惡。與此相反,他對擺弄機械興趣極濃。年僅7歲,他就是轟動全鎮的天才少年技師了。

福特12歲那年春天,母親突然病逝。但母親的一句箴言卻永遠銘刻在福特的心裏,成了他一生創業精神的宗旨:“你必須去做生活給予的不愉快的事情,你可以憐憫別人,但你一定不能憐憫自己。”也就是在那一年夏天,發生了一件影響他一生的大事。7月的一天,他隨父親坐馬車到底特律去。一路上,馬車和人拉的車川流不息。突然,他眼前出現了一個龐然大物,發出巨大的吼聲。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的用蒸汽推動、在馬路上行走的車子。福特立刻跳下馬車,仔細地觀察起來。他好奇地向駕駛員請教。態度和藹的駕駛員不厭其煩地介紹車子的性能和操縱方法,並邀請福特去他家練習駕駛蒸汽車。他們成了一對好朋友。從此,親手製造“利用引擎行走的車”成了他的夢想。16歲那年,他不顧父親的反對來到了底特律市。

福特很快在該市最大的工廠——密歇根鐵路車廂製造廠當上了見習生,可僅工作6天就辭職了。接著,他又來到福拉瓦機械廠。由於薪水低,他隻好晚上到鍾表行打工,賺取每晚50美分的工錢。9個月後,他又辭職不幹了,因為那裏已滿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望。

福特第三次跳槽是到底特律造船廠工作。那裏周薪更低,每周隻有2美元,但能學到一點東西。為交房租,他吃花生和葡萄幹來填肚子。在造船廠,他幸運地被分派到引擎車間,並得到上司的賞識,很快由見習生升為正式員工。工作之餘,他還注重學習。兩年後,他以熟練技師的資格跳槽到“西屋引擎公司”工作。作為移動式引擎的示範操作員,他學到了不少有關引擎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