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經濟篇(3)(1 / 3)

他的小書賣了8,4萬冊,引起巨大轟動,使凱恩斯一舉成名。他的這本書的真正重要性是在二戰結束十年以後才被感受到的。美國和英國不再重複三十年前的錯誤,記住了凱恩斯的警告。

凱恩斯於1934年來到華盛頓,他向羅斯福總統提出了應該擴大公共投資計劃的主張。他覺得當前必須采取某些行動,以啟動投資馬達,將經濟之車推上主軸。他希望政府開支可作為支援大眾購買力的一種“刺激”,這就是“將水倒入抽水機中,使其能產生馴’。

1937年,他患了心髒病而不得不歇息下來。但他並非完全停止活動。他仍然繼續從事貿易,編輯《經濟雜誌》,並寫了幾篇精彩的文章,為他的《通論》辯護。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凱恩斯的病情已不容許他擔任永久性的公職。但是政府當局仍為他在財政部裏準備了一個房間,希望借重他的才華。此時他已寫出了另一本書《如何支援戰爭》。在這一大膽的計劃中,他敦促以延期償付儲蓄金作為支援戰爭的主要手段。這個計劃很簡單,每個人必須抽出薪資的一部分自動地投資於政府公債,待戰爭結束之後,再將補償金發還。而當社會需要消費者的購買力時,儲蓄證明則可隨時兌換成現金。他的這一主張因為觀點太新而沒有被當局完全采納。

1941年,凱恩斯飛往美國,商討英國戰時的財政危機問題。會議是在“布列頓森林”召開的,凱恩斯雖然疾病纏身,疲憊不堪,卻憑著個人的聲望領導著這次會議,雖然他所提出的主張並未全部為會議接受。因為最後的方案比較近於美國的構想,而非英國的構想。

當凱恩斯在會議中做最後一次演講時說:“如果我們能從這一有限的任務開始,繼續從事這一偉業的話,那麼我們的世界便有希望。”與會的代表皆起立歡呼。

1942年,英國皇室為了表彰他在籌措戰費方麵的業績,特授勳爵爵位。二次大戰末期,凱恩斯致力於國際經濟新體係的建設,出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董事和國際複興開發銀行董事。1946年,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複興開發銀行成立會議上,凱恩斯與美國代表發生激烈爭論,在談判中失利而鬱鬱於懷,時隔不久,就於同年4月21日因心髒病猝發而去世。

葬禮在西敏寺舉行。他的父親時年93歲,和他的母親都親往參加葬禮。《泰晤士報》在4月29日所發表的一篇長篇訃聞這樣寫道:“由於他的死亡,我國損失了一個偉大的英國人。”

凱恩斯雖然辭世而去,曆史卻進入了“凱恩斯時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奉凱恩斯學說為國策,推行宏觀調控的經濟政策;在經濟學界,凱恩斯主義位居“主流”地位,他開創的宏觀經濟學已發展為一門獨立學科。雖然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凱恩斯主義的局限性日益暴露,但“凱恩斯革命”給經濟學及資本主義世界帶來的影響卻無法抹殺。

凱恩斯是一個無法在一段時間裏僅做一件事情的人。當他內心在構思《通論》時,他同時亦自掏腰包,著手在劍橋興建一座劇院、,這是典型凱恩斯式的投資,在開始營業的兩年間,這座劇院一直呈虧損狀態,但他在藝術上卻獲得極大的成功。而凱恩斯則同時在幾個地方出現:他既是出資者,又是收票員。他還在劇院裏附設了一家餐廳,審慎地注視著點菜單,並用曲線圖繪製出不同類型的娛樂,以辨認出食物的消費量是如何隨著觀眾的情緒狀態而變化。另外,劇院還設有一個酒吧問,以特別低的折扣出售香檳酒,借以促進更廣的消費。這可能是他快樂人生中最愉快的插曲。

如果說安徒生為全世界編織了一個夢幻般的文字王國,他則將這個王國變得更接近於現實,讓大人和孩子都睜大了雙眼。

動畫王國締造者

——美國藝術家和電影製片人迪斯尼

沃爾特·迪斯尼於1901年12月5日出生在芝加哥一個普通木工家庭,他有三個哥哥和一個妹妹。1906年,沃爾特一家買下了一處占地45英畝的仙鶴農場。童年的沃爾特在仙鶴農場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7歲時進入鎮上的小學讀書,但他對讀書卻不感興趣,最喜歡的是畫畫。他經常利用閑暇時間依照雜誌畫漫畫,畫技也慢慢成熟起來,竟然有人開始請他作畫。

1917年,美國正式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沃爾特加入了美國救護車部隊,經過一段時間訓練,於1918年12月4日抵達法國時,大戰已於11月8日結束了。迪斯尼和另外49名戰友都成了“失業部隊”的成員,但他們還是在法國待了半年多救治美國傷兵。

1919年9月,沃爾特懷著美好的憧憬回到了美國。但迎接他。的卻是殘酷的現實:答應與他結婚的女朋友已經嫁給了別人;他想從事漫畫職業,父親卻堅持讓他到一家果凍廠上班,去掙每周25美元的工薪。沃爾特堅決不幹,拿著自己的漫畫稿四處求職卻到處碰壁。不久,在哥哥羅伊的推薦下到一廣告公司協助老板設計廣告,月薪隻有5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