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文學篇(2)(2 / 3)

小說中歌德讓他的男主人公維特愛上一名叫綠蒂的姑娘,而這姑娘已同別人訂婚,愛情的挫折使他悲痛欲絕,最後終因同封建社會格格不入,感到前途無望而自殺。這部小說出版後使世界大吃一驚,因為它攪動了當時每個胸懷無可名狀的騷亂和滿懷渴望與不滿的人們的心。它成了一本暢銷書,甚至被書商盜版,同時它也為歌德帶來了世界聲譽,作品被譯成各國文字,同世界讀者講行著情感的交流。

1775年11月,應魏瑪公爵卡爾·奧古斯特之邀,歌德去了魏瑪。魏瑪成為他一生的重要轉折點,自此直到逝世,他一直以魏瑪為家,甚至拿破侖曾邀請他去巴黎,他也沒有動心。

在魏瑪,如何熟悉生活便成為他主要關心的事情;他擔任著數不盡的而且不斷增加的公職,這都是年輕的公爵堆在他積極肯幹的肩頭的,最後他成了這個小邦不可缺少的大臣。視察礦山,監督灌溉計劃,以至組織為其小軍隊發放製服。在這裏他還在對一位朝臣的夫人夏綠蒂·封·施泰因的熱愛中學習。他第一次發現自己愛上了一個在智力水平上也能與他相匹敵的女性。從歌德寫給她的約1500封信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女性已成為歌德生活的指導原則,她教給歌德社交的風度,支配歌德日常生活的細節,牽引歌德的想像和欲望,但卻堅持一種為禮貌和傳統品德所調節的關係。她寧肯做他的姊妹,而不是別的更多的什麼。

她不斷督促歌德的升華雖然令他厭煩,卻促成了“為什麼你投給我們深沉的目光”那近乎心理分析的探索,並鼓舞歌德創作那精致的獨幕劇《兄弟姊妹》(1776),以及《致月詞》、《酒杯》、《航海》和兩首細膩的《漫遊者的夜歌》這些膾炙人口的抒情詩作。但是煩瑣的政事和一段落空的戀情使歌德不能靜下心來完成自己的重大寫作。於是在1786年9月,他像一個被追捕的逃犯一樣秘密離開了魏瑪,開始了他的延遲已久的意大利之行。

從歐洲漫遊回魏瑪後,他擺脫了政務,致力於文藝創作和自然科學的研究。晚年,過著隱居生活的歌德,孜孜不倦地埋頭創作。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裏,他終於完成了畢生大作《浮士德》。

《浮士德》不僅成為德國最偉大的文學巨著,也是世界文學中的瑰寶,評論家把它和荷馬的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戲劇並稱為世界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馬克思很愛讀它,在著作中常常引用其中的詩句;列寧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時,在攜帶不多的書籍之中,也沒有忘記帶一冊德文本的《浮士德》。這部巨著被譯成各種文字。在西方國家中,往往有10種以上不同的譯本。

歌德除了對德國和世界文學有很大影響外,在自然科學方麵也有貢獻,如發現人類顎間骨,並著有關於植物形態學和顏色學的論文。

1832年3月22日,82歲的歌德因病逝世。

歌德與席勒交誼深厚。席勒死時家境窮困,他的骨骸被安置在教堂地下室。二十年後教堂地下室清理,人們才重新記起席勒過骸的問題。沒有明確標記,一切雜亂無章,歌德自告奮勇,負責去辨認席勒的遺骨。在狼藉一片的白骨堆中辨認二十年前的顱骨,他惟一借助的,就是對友情的記憶。最後他捧定了其中一顆顱骨,並在魏瑪最尊貴的公侯陵為席勒找了一塊比較理想的遷葬之地。誰知一百多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席勒的棺樞被保護性轉移,戰爭結束後打開一看,裏麵多了一顆顱骨。估計是當初轉移時一工作人員手忙腳亂造成的差錯。但世間已無歌德,無人可以辨認。

全世界的孩子從會說話起就知道他的名字,他的書成為《聖經》之外翻譯得最多的著作。然而每晚在他童話故事中人睡的孩子又有誰知道他經曆的辛酸?

童話之王

——丹麥作家安徒生

1805年4月2日,安徒生出生在丹麥的一個叫奧登塞的古老小鎮裏。他的父親是個鞋匠,家裏雖然一貧如洗,可是藏有《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書及丹麥著名作家、詩人荷爾堡的喜劇劇本詩集。他希望自己的兒子不要繼續自己的職業,為此他經常給繈褓中的兒子朗誦他所喜愛的詩歌、劇本。在父母的疼愛中,安徒生漸漸長大,並從父親那裏得到了不少知識,他渴望自己能像鸛鳥一樣,飛越大海,到遙遠的地方。

14歲那年,安徒生接受了洗禮,意味著自己已經長大成人。他開始暢想未來,要開辟一片嶄新的天空,追求一種充滿希望的生活。1819年9月6日,一個14歲的窮孩子,鞋匠的兒子,隻裝著十塊錢就躊躇滿誌地開始了獨闖京城的生活。初到哥本哈根,安徒生拎著小提包,揀了間最便宜的客店住下來。

此時的丹麥,民族解放運動處於低潮,政治生活極不健全,家長統治的傳統勢力相當頑固。首都哥本哈根的社會生活處於沉睡狀態,因此,人們的興趣大多集中在狹窄的戲劇文學和庸俗的作品之中。舞蹈家沙爾夫人的名字是人人皆知的。安徒生本身就是抱著當演員的理想來找沙爾夫人的。幾經周折,他終於見到了沙爾夫人,訴說了自己想當演員的熱望,可沙爾夫人的拒絕使他十分失望。但他並沒有放棄,繼續尋找機會。所帶路費很快就用完了,為了生活,安徒生就到了一家木器作坊當學徒工。因為他的瘦小,備受歧視。於是他走出了這家木器廠,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拜訪了意大利著名歌唱家西博尼,博得了西博尼的賞識,安徒生終於看到了希望。緊張的學習生活開始了。